相关词条

北影动画学院学生郭大维报考求学经历:艺考是场一个人的战斗

记得第一年来电影学院考试的时候,因为没想到路上堵车会如此的严重,所以迟到了5分钟,而且由于慌乱,我竟然忘记了带...

查看详细译文>>
北影导演系学生自述艺考、求学经历:考试时,任何细节都很重要

面考时我身边的一个女生非常投入,她谈到史铁生时潸然泪下,我被感染了,悄悄给她递了一张纸巾。没想到我的这个很小的...

查看详细译文>>
北影电影学系博士生自述报考、求学经历:我与电影相见恨晚

第一次决定投靠北京电影学院,是在我大学二年级。我的一个师兄疯狂地喜欢电影,我也跟着天天看他租来的影碟。有时周末...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北影电影学系学生艺考求学经历:我这样考进了电影学院

By 1905电影网2015 . 03 . 09 北影电影学北京电影学院报考求学经历

北影电影学系学生艺考求学经历:我这样考进了电影学院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么电影学院的入学考试就是要求在挤独木桥的时候还得玩杂技。这么一说,没经历过的人恐怕会心生畏惧,很多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其实不然,考电影学院虽然看上去惊险万分,但对于真正的艺高胆大之人,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考场则是他展示自我的舞台。

  以下内容节选自《我在电影大本营》,版权所有: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

  作者:熊少波


  熊少波

  学习简历: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本科生。曾获院级三好学生、学风标兵称号,并获两次一等奖学金。


2014北京电影学院新生报到现场2014北京电影学院新生报到现场


考试啊考试 !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那么电影学院的入学考试就是要求在挤独木桥的时候还得玩杂技。这么一说,没经历过的人恐怕会心生畏惧,很多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失信心。其实不然,考电影学院虽然看上去惊险万分,但对于真正的艺高胆大之人,对于真正热爱电影的人,考场则是他展示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不必担心自己与众不同的创意和想法是否能够被接受,因为电影学院的老师比你的想法更精彩。


  考试最重要的是信心,记得我当年考电影学院的时候心中充满了自信,因为我觉得只有自信才能正常发挥,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是失败了也是实力问题而不是心态问题,那我也没什么可懊恼的,回去好好准备,明年再战。当然啦,信心源自实力,如果光有信心没有真才实学,那就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在来电影学院考试之前,我在家做了充分的准备,基本的电影知识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还要有一定的观片量。从学校的角度上,除了简单的《考试指南》以外学院没有其它指定的考试资料,这也说明学校的选材宗旨绝不是看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书本上的知识点,而是看学生的理解和禀赋。我当年考试前看的书和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从网上买的。比如当当网、上海书城等等,这些网站的书籍多而且全,是我当年考电影学院的重要资源库。因为还要准备高考,所以从时间上来讲特别紧张,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准备都必不可少。我复习的时候,每天抽出一到两个小时来看专业课方面的书籍,一周内至少看两部有名的电影。量虽不大,但是久而久之就积少成多,到专业考试的时候,准备的知识对付考试已经游刃有余了。


  春节刚刚过去,我就坐上了来京的火车。由于自认为准备比较充分,所以我把这次专业考试当成了一趟旅游,心态很不错。电影学系的初试是笔试,有两项内容,一个是写影评,一个是命题创作。对于影评,我还是比较熟悉,来考试之前,《看电影》杂志我每期都看,上面的影评我尤为关注,曾经模仿着写过若干,这对于影评写作的考试有很大的帮助。影评考试结束后,接着就是命题创作。题目给的很大,完全自由发挥,比写高考作文舒服多了,这不是考试,完全是一种思想和情绪的表达,很是舒服。


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让-吕克·戈达尔

  正常情况下,对于做过认真准备的人来说,闯过初试不太困难。初试通过后面对的是复试,前者是考笔力,后者就是考反应和口才了。我一进考场就看见有三名老师坐在那儿,出于缓解考生压力的目的,老师主动对我说:"不要紧张,就随便聊聊。"我当时一点都不紧张,所以这话对我是浪费了,但是我相信对于稍微有些紧张的考生是会有帮助的。复试的内容很广,什么都会涉及到,也没看出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很有可能在问完了"法国新浪潮"以后,接着问写《包法利夫人》的是不是戈达尔。那儿跟那儿呀!我就遇上了类似的问题。我决定跟老师来一个斗智斗勇的大比拼。我很清楚,面对老师提出问题,千万不能只是简单地问什么答什么,那样就很容易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你根本不清楚他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不是你最擅长的,万一碰上自己不熟悉的岂不麻烦。所以,我打算把话题引到我擅长的东西上来。记得我在回答完了关于宋词的一道题后,就主动说诗词对于后世,尤其是明清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在《红楼梦》上体现的最为突出。结果,老师果然按照我的设想,问道:"那你谈谈《红楼梦》与诗词吧。"《红楼梦》是我最喜欢也是最熟悉的小说,这种问题千万还是让咱来答吧!谢天谢地,后面的谈话基本上就是围绕着《红楼梦》展开的!我相信,那天狂谈《红楼梦》对于我能考上电影学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后来我才知道,并不是我有多高明,对于学生熟悉的话题,老师愿意让学生多谈一些,以便掌握这个学生到底了解到怎样的深度。

  复试顺利通过后,就说明专业考试通过了。当然,还得去体检一次才能拿到文考证。不要小看体检,我就记得当年有两个考我们系的同学因为体检不合格而没能拿到文考证,他们失落的表情我至今记忆犹新。所以在准备考试的同时,体育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终于啊,拿到了文考证了,我就马不停蹄地往家赶。回到学校,就是简单的一件事了--文化考试。想想将近一个月的专业考试,虽然辛苦,但好歹也顺便旅游了,比起其他同学那可强多了,这时候就是一心一意来准备文化考试的挑战了。专业考试的通过不仅使我的自信心简直爆棚,还为我对文化考试的准备提供了极大的动力,想想离自己心仪已久的学校越来越近了,能不兴奋吗!--北京电影学院,我来了!


小地方 大学校

   作为一个大学,单从面积上来讲,北京电影学院好像离"大"字还有一定距离。还没来电影学院之前就听说了对她的描述:"斜门弯道二百五",这当然是戏谑的说法了。所谓"斜门"是指电影学院的大门,大门成三十度角向西南方向开,你满北京城找找,也找不到有任何一个学校像电影学院的大门开的这么有创造性,从一个大门就能看出这个学校不是凡品。"弯道"是说学校的弯道多,这个自然运动场,不过,这个运动场正在改造成高档的塑胶运动场了。总之一句话,电影学院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那个二百五的跑道就全当作是小麻雀的阑尾吧。


  可是谁也不能小看了这个小地方--你见过不足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站着上万人的拥挤场面吗?你见过哪个学校门口的出租汽车长龙能排到好几百米以外吗?你见过上万人为了一百多个名额竞争吗?这些奇观在每年电影学院的专业考试招生时都可以看到。那是一个现在想来都能令人颤抖的考试,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的脑力与体力。"三年解放战争"在这里并不鲜见,坚持"八年抗战"的也有,所有人都是以最终考上电影学院为目标,觉得又朝着自己的梦想迈出了一大步。我们知道未必每个人都能因此而实现梦想,但是这里至少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梦想起飞的平台。


  我也曾经和很多怀揣着电影梦想的青涩少年一样,匆匆过完年后就远赴北京,迈出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初试、复试、三试,看着榜单上的考号越来越少,看着周围的人一个个默默离去,庆幸之余不免有一丝后怕,这个时候好像很能理解范进的心态--将近一个月的考试绝对是艰难的、充满挑战的。经过几番激烈的竞争,咱终于脱颖而出,拿到了文考证,可是却一刻都不能停留,立刻赶回家去继续高考的复习。这样的故事是每个一个电影学院的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报考电影学院",回答也几乎惊人地相似:"因为我热爱电影"。就是嘛,我们很难在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里找到一群像电影学院里的学生这样,为了同样的一个目标而走到一起来的。


  我觉得北京电影学院是最具有大学精神的一个学校,这可不是王婆卖瓜式的广告,如果这也可以算是广告宣传的话,学院里同学要是知道了肯定会说:"你小子这也叫广告创意?出去别说是咱学院的啊"。


  当我第一次坐在电影学院里的教室上课的时候,发现这里的授课和传统的上课简直是天壤之别。电影学院里的教室是没有讲台的,只有一面讲桌,老师的授课与学生站在同一平面上的。电影学院的老师每每在授课结束的时候都不忘说上一句:"这些仅仅是一家之言"。上课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授课提出自己的观点,电影学院的课堂没有拘谨的沉默,相反的,这里经常会出现针锋相对的辩论,无论你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在电影艺术面前都是平等的。电影学院的"大"正是体现在这种平等的、兼容并蓄的态度上。当我刚刚告别高中,来到电影学院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还适应不了这种教学方式--加上老师,一共十几个人在教室里随便坐开,老师亲切地开聊。很快我就被这种奇特的方式所吸引,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进入艺术的殿堂。我常会跟人说,在电影学院里你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这里聚集的都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热爱电影的人。在电梯里,在食堂里,甚至在洗澡间里,你都能听到大家讨论关于电影的各种各样的话题。这种难以描摹的兴奋感只有电影学院中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


《孔雀》日版DVD封面《孔雀》日版DVD封面

  通常是开学没多久后,各个系的同学大家就都互相认识了,然后就一起讨论、交流,然后就是开始合作--你拍片子,这个帮你摄影,那个帮你录音,在电影学院建个摄制组是毫不费力的事情。"拍片子的事,大家伙帮着"这是在电影学院经常能够听到的一句话。


  电影学院的这群人也是世界上最难伺候的电影观众了,电影学院的"哄场"是最有名的了,我经历了无数次这种"哄场",学生的"哄场"有时候甚至使得正常放映都难以继续下去,不管是多大的腕儿拍的片子。但对于好的电影,大家会报以最真诚的掌声。记得在《孔雀》放完以后,是全场的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那时候,《孔雀》还没有拿到柏林去参赛。


  在所有同学看来,电影学院是一所"大"校,这个"大"不仅是由于她有广阔的文化胸怀,可以包容所有不同的关于电影的文化元素;不仅是由于她有平等的交流的学术氛围;也不仅是由于这里有我们热爱的专业;这个"大"还大在她在我们的心目中的位置。在电影学院能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好像所有的人都跟学校有仇似的,但就是这些人,一旦出了校门,面孔立刻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对学校,他们流露出的只有热爱和留恋。虽然我还没有毕业,但对于这一点,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我特别能够感受到的是,他们每个人都为曾经是电影学院的学生而自豪。

 

享受电影文化的饕餮大餐

  经历了专业考试和高考的两轮厮杀以后,报考电影学院的上万人的考试大军最后只剩下一百来号人了,惨烈啊!所以说能留下的都不容易,电影学院的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丰富的考试经历,也都知道,进了电影学院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电影梦想,这才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如果认为考上了电影学院就万事大吉了,出去以后就是一个体面的电影工作者了,那是大白天说梦话。电影学院里,各个院系都为同学准备了不同的电影文化大餐,等着大家来吸收、消化,要是有个片偏食症、厌食症或者消化不良什么的,吃了亏可是自己的啊。

 

  既然是大餐,那品种、式样、份量上自然就不能小了。就拿我们电影学系来说吧,我们这届是第一届本科生。因为是新系,不比老系有现成的菜谱,在原有的基础上注意有个创新可以了,系里在给我们安排菜谱上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我们的菜谱是全新的,至少电影学院建院五十多年没见有过。很多课程上的时候觉得挺没劲,但真到用的时候才发现确是管用,足见老师的用心良苦。为了使菜品可口,甭管细粮粗粮,系里一律细作--老师们备课很认真,且注意表达的效果,所以不仅课堂内容充实,且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引得我们胃口大开,更加如饥似渴。为了使学生营养均衡,系里给我们安排了不少实践课程来调配营养。

 

  在电影学院学习,很容易患上挑食的毛病。所谓挑食,就是自己觉得好的课程不遗余力地去学,自己觉得不好的课程得过且过或者甚至不去听。这就像是吃大餐的时候,有的人只吃大鱼大肉,而不去碰蔬菜一样。电影学院的好课太多,容易挑花眼,挑着挑着就偏食了。大鱼大肉固然好吃,但是没有了蔬菜中的维生素人也会病倒的。相对于其他的院系,电影学系的大餐的特色是偏重于理论。理论是不可缺少的内功。就像是武林高手一样,如果光会外功而没有内功作底子,你的出击也是软弱无力的。我一开始学理论知识的时候觉得很乏味,你说弄清楚这么多理论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还不如拉出去拍拍片,是骡子是马溜溜就知道了。可是到了自己真拿着摄像机出去拍的时候就懵了,别人问:"你拍什么?你想表达什么?"就这两个问题,想半天也没想明白。我这才明白,觉得理论枯燥、没用,那这只能说是还不知道什么是理论或者还不知道理论的好处。比如说电影类型学吧,是纯理论,但是它对创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与制片人谈剧本,人家说想要黑色电影剧本,学过电影类型学,你就知道人家要的是什么东西。与别人就剧本进行交流,大家都是就这是个什么类型的剧本的认识为前提,类型学没学好,别人说要什么剧本你不明白,和别人交流,一张嘴就知道你是个外行。 我觉得在电影学院享受学习电影文化的饕餮大餐,享受固然很重要的。但如果碰到不爱吃的东西,为了使自己不闹出像上面那样的笑话,我们也应该快快乐乐地把这道菜吃下去。

 

  吃大餐的时候会出现的另一个人问题是厌食。好吃的东西吃多了也是会吃腻的,有了这种感觉人就也容易变得懈怠了。比如我们电影学系吧,老师们特别注重剧本创作,从我们入学以来的这三年期间,剧本创作的学习从来没有停止过。舞台剧、电影单本剧、电视连续剧我们都写过。剧本的创作就好像在做一件瓷器,开始是打毛胚,然后是塑形,接着就是上釉,再就是烧制,最后是上色,工序繁多,但是每个阶段都必须认真仔细。我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给主人公设制好了一个困难,但是能想出的解决困难的方法却无法使情节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这是写剧本最困难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让人厌倦懈怠的时候。每当此时,老师就会鼓励我们说,想不出来说明困难制造的好,能一下子就想出解决方案来的不是好剧本。不仅如此,老师还会加重菜的口味--对于一个困难,老师要求我们至少得想出三种解决的办法,然后从中选择最好的。那种绞尽脑汁的痛苦,我们每个同学都体会过,但我们都理解老师的慈与严。出现这种厌食情绪的时候问题的时候,我会激励自己坚持下去,这个阶段过了就便顺利多了。

 

  当我们克服了挑食症、厌食症的毛病以后,面对着这套电影饕餮大餐,最后就只剩下消化、吸收的问题了。说实话,在电影学院学习,消化问题其实是最难解决的。电影学院的老师讲课大部分属于旁征博引型的,对于这些老师给你上的菜,心里必须得有数,弄不好就噎着了。图书馆是解决消化问题的好地方,我一直十分崇敬我们学校的图书馆,看块头只有图书室的规模,但是它的藏书量却令我吃惊,就像是多拉A梦的神奇口袋一样,找什么书都能找到。老师上课时候说到的某本书,我如果没有看过的话,我会立刻在笔记本上记下,然后再去图书馆找适合的消化药。举个例子,老师上课讲剧本的开头,常常会提到好几部片子的开头,如果你没看过这些片子,那么老师后面根据这些片子所谈到的创作问题,你就几乎是等于听天书了,更谈不上消化吸收了。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电影学院学习必须大量地看片看书,这对于理解吸收老师的教学内容是很重要的。

 

  在电影学院克服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就能美美地享受这顿由学院的老师们为我们准备的电影饕餮大餐了。当我们酒足饭饱,消化完这顿四年的饕餮大餐的时候,也就到了我们离开学校大展拳脚的时候了。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