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北影动画学院学生郭大维报考求学经历:艺考是场一个人的战斗

记得第一年来电影学院考试的时候,因为没想到路上堵车会如此的严重,所以迟到了5分钟,而且由于慌乱,我竟然忘记了带...

查看详细译文>>
北影导演系学生自述艺考、求学经历:考试时,任何细节都很重要

面考时我身边的一个女生非常投入,她谈到史铁生时潸然泪下,我被感染了,悄悄给她递了一张纸巾。没想到我的这个很小的...

查看详细译文>>
北影电影学系博士生自述报考、求学经历:我与电影相见恨晚

第一次决定投靠北京电影学院,是在我大学二年级。我的一个师兄疯狂地喜欢电影,我也跟着天天看他租来的影碟。有时周末...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教育教学 / 正文

北影电影学系博士生自述报考、求学经历:我与电影相见恨晚

By 1905电影网2015 . 03 . 06 北影北京电影学院报考经历电影

北影电影学系博士生自述报考、求学经历:我与电影相见恨晚

第一次决定投靠北京电影学院,是在我大学二年级。我的一个师兄疯狂地喜欢电影,我也跟着天天看他租来的影碟。有时周末,还在小教室"公映"一把,我自然就是那个替补放映员。后来,在初春尤寒的早上,我送他上了进京赶考电影学院的火车----他要中止大学生活,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现在想想,疯狂原来也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疾病。

  以下内容节选自《我在电影大本营》,版权所有: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电影学院。

  作者:赵斌


赵斌

  学习简历: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博士生。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专业,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基斯洛夫斯基电影叙事研究》,获全国人文社科类十佳硕论奖。2004年至今在《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陌生女人情节》等多篇学术论文;2005年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党员"称号。


北京电影学院2014版硕士、博士学位服风采北京电影学院2014版硕士、博士学位服风采


镜号:1982-2004,

时间:白天与黑夜,场景:北京

内容:相见恨晚

 

  第一次决定投靠北京电影学院,是在我大学二年级。我的一个师兄疯狂地喜欢电影,我也跟着天天看他租来的影碟。有时周末,还在小教室"公映"一把,我自然就是那个替补放映员。后来,在初春尤寒的早上,我送他上了进京赶考电影学院的火车----他要中止大学生活,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现在想想,疯狂原来也是一种可以传染的疾病。师兄走后我辗转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我翻身下床,冲向火车站。一个人坐了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加两圈的地铁,最后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师兄看见我,先是惊讶后是遗憾,因为报名已经结束。

 

  我陪着师兄考了三天,他早作好了失败的准备,提着行李去看榜,但我还是看到他用拎着东西的手抹了抹眼睛。回家那天晚上,望着列车穿过繁华的霓虹,我们谁都没有说话。我暗下决心:这次错过,下次我一定会回来的。不过,后来才知道,已经在读大学的学生是不能另外投考大学的?


  这次遗憾使我真正认识到我对电影的"迷恋"。不过,似乎是缘分未到,读研时我又一次错过了与电影学院的相遇。"当个好观众就一定能拿电影当饭吃?回家自恋去吧!" 班主任习惯性地又把我教育了一番,不过班主任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最后,她同意推荐我读戏剧专业,里面有影视方向。这样,我好歹算跨进了影视的门槛。


  读研即将结束时我决定继续考博,并开始为复习考试做准备。但这时我意外发现,电影学的博士点列表里,竟然找不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名字!我只得绝望地报考了另外一个学校。报名截止的日子日渐临近,我仍然常常明知不可能但又不甘心地流连在电影学院的网页上。有一天,当我登上电影学院的网页时,一行小字意外地跳入我的眼睛:北京电影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我的惊喜可想而知,就像挚爱的珍宝失而复得!当时是夜里两点,舍友把我的兴奋全当成是在说梦话。


  2004年3月,我又一次来到电影学院的考场。那天第一眼看见的是大名鼎鼎的杨远婴教授,记得初读她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还是借来复印的,花了我50两"银子",惊讶的是她是竟然是位气质出众的女士,而且显得相当年轻。一个高高胖胖的男老师打着招呼走进电梯,原来是传说中的钟大丰教授。再然后看到的就是一个瘦瘦的戴眼镜的老师,我小声地问"那王志敏老师来了吗?", "我就是。"他说--于是旁边传来其他考生的窃笑。

 

  老师们很慈祥,聊天一样结束了我的面试,一个多月的等待之后,夙愿得偿--我被录取了。


时间:白天,场景:学院及周围,

内容:小城堡、大眼界


国内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国内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

  我总觉得自己入学的心情会跟一般的大学新生有些不同。已经接触过专业,所以不会那么新鲜、兴奋;已经经历过大学,所以不会不习惯;看过的影片三位数,在大学呆了那么多年-----我已经是只"老鸟"了。


  但我错了,刚入学,电影学院的魅力就深深地震撼了我。注册第一天,我在学校周围小逛,随意地走进一家小得不能再小的音像店。我几乎晕掉,货架上没有一部港片和好莱坞影片,从左到右依次排着德国表现主义、北欧三国新旧电影、中国三十年代电影、法国新浪潮专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作品,直到最新的《孩子》和《浪尖》,市面上少见的影片这里应有尽有--这是什么鬼地方?找到老板,攀谈起来,没想到他侃电影的方式绝对专业,从爱森斯坦布努艾尔、到戈达尔、梅顿,滔滔不绝,偏门的导演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他一直仰慕西土城路4号这片弹丸之地,因为只有在这里才有"艺术电影"的市场。后来,郑洞天老师告诉我,在上海的小音像店里,店主会跟你聊卢卡斯,在南京的小店里,老板会跟你聊阿尔莫多瓦,但在北京电影学院周围的小店里,老板的话题能谈到基斯洛夫斯基特吕福


  这就是北京电影学院,她是一所高校,也是一个电影文化与梦想的大本营,一座对所有的电影狂热者辐射巨大魅力的艺术堡垒!至此我已经明白了,这里有绝对不同的视野,这里俨然一座追求艺术者的天堂。


  正当我为生在80年代,没机会在学院的讲堂聆听尼克布朗大师级的讲座而遗憾时,福东来了,左藤忠男来了,卢卡斯来了,阿伦米勒来了……从我入校至今的两年间没有停过。这些电影的大家们,用他们的经验和感悟,营造了电影学院在课堂之外的第二学习空间,他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传递给我们电影的真谛:怎么运用技术、怎么在制作机构生存、怎么权衡继承与创新,怎么平衡艺术与市场,乃至怎么创作、怎么做人!我曾经以学生代表身份接待了著名纪录片导演阿伦米勒。来电影学院以前我简直不敢想象,我们能和一位多次荣膺奥斯卡的大师如此自然随便地坐在小办公室里聊电影,坐在投影仪前观看并点评历届学生的作品,从电影音乐讲到电影服装,从胶片的色彩讲到DV的光线控制。


  我第一次感到,电影学院里的电影与我以前学习的电影似乎不是来自一个星球,好像所有艺术的真谛我都第一次听到。如果说在研究生阶段我学到了关于电影的理论和知识,那么在这里,我才逐渐具有了另一个视角,看到了另一番天地。


  电影学院的博导们充分发挥学院的影响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打开眼界的机会!在北京的所有电影学博士,常常聚在《当代电影》的博士论坛,切磋交流,高谈阔论;而郑洞天、王志敏和杨远婴三位博导教授还独辟蹊径,开辟了"电影艺术前沿"课程,为学生邀请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电影名师或专家,许多老师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每次上课必是拥挤不堪,从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到外校的蹭课生,挤的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

 

  如果说第二课堂只是我们的开胃小菜,第一课堂则满足了我们的心理饥渴。我跳跃式地听了不同老师的不同课程,有关于制作的,关于理论和历史的,也有关于制片管理的。不同老师都有自己的鲜明观点和风格,只要开讲1分钟,闭着眼就能知道谁。院长张会军教授的《电影画面》课线索紧凑,鲜活生动;副院长侯克明教授的《视听语言》课风趣轻松,推拉摇移之间处处是精彩独到的点评;郑洞天教授喜欢讲电影逸事,但意味深远,总似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关于电影艺术生存的真谛;王志敏教授的电影理论则融合了现代哲学和电影美学,从一个与众不同的角度剖析着电影艺术的本质。


《十七岁的单车》韩国海报《十七岁的单车》韩国海报

  电影学系的《大师研究》课由多位名师串讲,我逐渐学会了串联式的创作和理论思维,并且开始不断地从各个层面总结艺术的规律。在这个课堂上我第一次见识到,老师们是如何用独特的眼光从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影片中梳理出特别的视角。一天,老师要举例讲解《后窗》《无间道》《防火墙》。我自认为对好莱坞的故事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上课之前心想,肯定是老掉牙的内容,因为早就开过非常专业的剧作课程。但大出意外的是,这一讲老师却是以"对抗中的女人戏"为重点。老师说,女人在这三部影片中代表人类精神深层的三种无意识,三种无意识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女人戏的写作"套路",而女人戏在大部分剧作中都会出现。后来,我告诉我的一个大学同学,说电影学院本科生的课上就提及了精神分析,提及了《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我的同学表示难以至信。其实在课上,生僻的理论和概念只字未提,老师用非常通俗的话,把一些理论中精辟、有价值思想和创作实践结合起来,把落脚点位于创作规律的探讨上,帮助学生使已经有的感性认识更加自觉、更加系统和深入。讲完这一课,还有个简短的讨论。有个同学信手捻来《十七岁的单车》和他自己的作品,比较了其中的女人戏,并对自己的作品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位同学的发言充满了想像力和挑战性,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作为博士生,很多问题我自己都没有深入思考过,我真正见识了电影学院的课堂精彩却又无法复制的独特之处。


  学院还为研究生专门开辟了电影专业英语,这在国内的高校并不多见,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直接的了解外国电影创作、电影理论和历史的窗口。我们这一级的外教专门讲述美国电影与文化。他是一个曾经在好莱坞工作多年,而后愤然离开,并且读取了博士学位的善良的老头。他的课让我了解了大制片厂制度的真实样子究竟是什么,了解了好莱坞电影未被提及的独特魅力和糟糕毛病,了解了美国人怎么看待福柯、怎么看待麦茨,了解了中国之外怎么看待中国的电影与文化。这些洋观点都与土观念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和参照。电影学院是个电影文化的超级餐馆,大厨们为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学生提供了各种不同地域与风格的美食特产,选择什么,完全自助。而大多数老师的教学也是开放式的,你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一起商榷,可以把好的点子与观念跟所有的人分享,包括你的教授和导师。我第一次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多样化的学习氛围。


  我逐渐发现,电影学院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教学,其实还在于育人。在这里,绝没有导师不认识学生的情况,因为老师们都是手把手地教专业、教做人,这使得电影学院的教育在内容的专业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之外,更渗入了许多人文、人情和人性。在电影学院,你可以感受到表面轻松、自然,内在真挚、深厚的师生情,在这里,老师跟学生之间更像师傅和徒弟,更像亲人和孩子。

 

镜号2006.8,

时间:白天,场景:学院四季厅,

内容: 在艺术的生活中学习

电影学院给予我的太多了


  学院的老师们以非常谦虚和内敛的作风影响着我,让我懂得对学习和对人生的态度。"开始时首先把自己当成傻瓜,就像刚进影院准备被洗脑的观众一样,先了解别的研究者做了什么,慢慢地再发现自己需要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如果倒过来,先把自己当成大师,结果只能最后沦为傻瓜,什么也得不到。"每次想起老师的这些教导,我都会感觉释然,我逐渐明白,艺术的学习是一种心性修养,这和专著的多少、SSCI引文的数量没有关系。


  电影学院还给了我真正用心去体味艺术,去学习与生活的灵魂。我的专业是电影理论,但现在我已经能够在电影观众、创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之间自如地转变自己的身份。在电影学院的时光让我懂得了,跟电影有关的任何学习,其实都是很幸福的。把电影作为专业的人,不能不享受电影的娱乐、激情和感动。感动和感动背后对意义的追寻正是电影人的动力。


  电影学院的四季厅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此刻,我就坐在学院的四季厅,一边喝咖啡一边写着这篇文章。咖啡的香气和不远处隐约传来的几个同学对镜头的讨论一起飘散开来。我抬起头,看看周围的人--他们三五成群,或是讨论着拍摄计划,或是聊着新的电影观念,或是在整理着瞬间的光影灵感。


  这里其实就是电影学院生活场景的缩影。在电影学院,生活、艺术和学习是同一的。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就是学习。这里的每一幅定格的画面和每一寸时光都让我感到电影艺术与生活的息息相通,都不断激起我内心深处对电影、对艺术、对美的冲动。


  这座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从来没有和学习电影、实现梦想分离过,我们就是在这种轻松而充满艺术感的生活中继续着对电影的执着。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