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

在电影《指环王》里,当咕噜连同魔戒掉落到末日裂隙的火焰中,草皮内裤与咕噜的血肉一同化为灰烬,这个活了五百年一直...

查看详细译文>>
《猩球崛起》动作捕捉技术及制作流程详解

经过这一系列的改进之后,《猿族崛起》终于突破了动作捕捉和实景表演之间的界限,新的实景捕捉系统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

查看详细译文>>
动作捕捉技术

动作捕捉是指记录并处理人或其他物体动作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军事,娱乐,体育,医疗应用,电脑视觉以及机器人技术等...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

By 1905电影网2014 . 08 . 05 动作捕捉动作捕捉技术猩球崛起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

在电影《指环王》里,当咕噜连同魔戒掉落到末日裂隙的火焰中,草皮内裤与咕噜的血肉一同化为灰烬,这个活了五百年一直衣着清凉的大眼宅男再也不怕冷了。随后而来的是动作捕捉技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加勒比海盗2》、《阿凡达》等一系列影片不断推动着动作捕捉技术走向成熟。今年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再次将动作捕捉技术推到了观众面前。

动作捕捉技术漫谈

        在电影《指环王》,当咕噜(Gollum)连同魔戒掉落到末日裂隙的火焰中,草皮内裤与咕噜的血肉一同化为灰烬,这个活了五百年一直衣着清凉的大眼宅男再也不怕冷了。随后而来的是动作捕捉技术轰轰烈烈的大跃进,《极地特快》《金刚》《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阿凡达》等一系列影片不仅取得了商业成功,还不断推动着动作捕捉技术走向成熟,《阿凡达》单片27亿美元的票房更是造就了动作捕捉技术的神话。今年,全球热映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再次将动作捕捉技术推到了观众面前。


1



  动作捕捉技术(motion capture)是指记录并处理人或其他物体动作的技术。对动作的捕捉可以说是人类以及动物的本能,从远古人类洞穴中记录人类狩猎的壁画、到展现人体动作美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敦煌壁画飞天,再到近现代的动画、游戏,皆是人类将视觉捕捉到的动作再现于艺术作品的证据(电影也是一种对动作捕捉的技术)。


  而现在意义上的动作捕捉技术,侧重于以物理方式获取动作及对动作捕捉后的再加工,简单来说就是用捕捉设备系统获取动作再以CG处理,若是对获取的动作数据不进行CG处理,则数据的获取丧失意义,两者缺一不可。举例来说,《驯龙高手》的动画师在自家的猫尾巴上缠上东西,以猫对尾巴的追逐为原型来处理动画中没牙仔(Toothless)装上尾翼后的动作,虽然完成了对动作的CG处理,但其动作是源于眼睛的观察,所以不能归入动作捕捉技术范畴。


  人眼对动作的捕捉及人脑对动作的复现常会出现不确定性,在电影行业对动作准确性、特别是面部表情准确性的要求催生了动作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技术的雏形是1915年动画大师马克斯·弗莱舍利(Max Fleischer)研发的影像描摹技术(Rotoscope):通过一种特殊的放映机,将拍摄的胶片内容打到透台上,可以让画家直接照着画面中的造型一帧一帧地照着画,得到的动画角色异常生动,成为迪士尼早期动画制作时的常用办法。此后,相继出现过机械式动作捕捉、声学式动作捕捉、电磁式动作捕捉及现在广泛采用的光学式动作捕捉。完整的捕捉系统,一般由传感器、信号捕捉设备、数据传输设备、数据处理设备组成。机械式、声学式、电磁式三种动作捕捉技术因设备方面及捕捉精度上的限制,很少被电影从业者使用。影视行业所说的动作捕捉技术几乎都是指光学式动作捕捉技术。


VICON光学运动捕捉系统VICON光学运动捕捉系统


        光学式动作捕捉技术(以下简称动作捕捉技术)首次应用在电影中是1990年的《全面回忆》,表现的是男主角(阿诺·施瓦辛格饰)穿过X光线扫描的镜头,虽然只有短短几秒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影史经典镜头。1992年的《天才除草人》是第二部采用动作捕捉的影片,之后也有一些影视作品采用了这项技术,不过单从其呈现的视觉效果来看,连网吧战个痛快的小游戏都不如。直到2001年的《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才让人见识到动作捕捉的银幕威力。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的导演之一是游戏界的传奇人物坂口博信(Sakaguchi Hironobu),坂口当时所属的史克威尔公司(Square Co. Ltd.)鼎力支持影片的制作,倾其所有。影片耗资1.73亿美元,单制作片中人物的头发就用了3000万。该片上映三周后的总票房仅3020万美元,史克威尔当年严重亏损了165.5亿日元,由盛转衰。但这部电影的多项创举让人铭记,影片首次实现全程采用动作捕捉技术,动作捕捉服装有发光点,6台摄像机一起捕捉动作数据,甚至实现了多人同时动作捕捉,不过当时CG角色的面部制作依然由手工动画完成。从影片流畅度及角色面部表情上来说,依然有着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部电影依然给人留下了的极强的视觉震撼,真人角色和虚拟角色之间的争论也从此时开始,也从一定层面折射出人们对动作捕捉技术的好奇与恐惧。


《指环王》特效前后对比《指环王》特效前后对比


  与动画电影《最终幻想》的折戟沉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年上映的《指环王1:魔戒再现》。单纯从技术上说,《指环王》使用的动作捕捉技术还比较初级,跟《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比起来简直是土法炼钢。当时的威塔(Weta)工作室还没有特别完善的、可以和真人演员互动表演的实时动作捕捉设备,安迪·瑟金斯(咕噜的扮演者)只能穿着白色衣服像长袋豆浆似的和其他演员一起表演。接下来,安迪·瑟金斯还要在捕捉车间单独重复表演,用来获取动作数据,然后再将数据转化到咕噜的模型身上。在《指环王》系列第2、3部中,安迪·瑟金斯才穿上了带着动作捕捉点的衣服,但这些服装只能捕捉少量的基本数据点,咕噜的很多动作仍需要动画师的再创作,面部的动作捕捉也非常的原生态。



  《指环王》系列之后,动作捕捉技术领域迎来了另一位技术狂人——罗伯特·泽米吉斯,泽米吉斯首先意识到面部动作捕捉的重要性,并在2004年的《极地特快》创造性的首次实现了身体动作捕捉和面部动作捕捉的同步,改善了《指环王》表演两遍的不环保做法。在动作捕捉车间,汤姆·汉克斯不仅要穿上暴露身材的曲线的动作捕捉衣,还要在脸上黏上150个红外线感光球,面部表情捕捉的困难可见一斑。对于一直无法做捕捉的眼部动作,泽米吉斯在2007年拍摄《贝奥武夫》中甚至让每个演员戴上特殊的隐形眼镜来捕捉眼球运动,遗憾的是影片故事欠佳,观众的注意力全部给了“裸体”的安吉丽娜·朱莉,不禁让人联想到动作捕捉技术也许可以应用到特殊的领域。


《贝奥武夫》海报及影片拍摄间隙的朱莉《贝奥武夫》海报及影片拍摄间隙的朱莉


1


        2006年《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之前的动作捕捉都是在动作捕捉车间完成的,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简称ILM)为了解决《加勒比海盗2》室外拍摄的难题研发了的iMoCap技术,将动作捕捉的工作带出了摄影棚,解决了实景捕捉的瓶颈问题,极大的扩展了动作捕捉技术使用的广度。iMoCap系统中,动作捕捉服采用中灰色的半紧身材料,既穿戴舒适又可提供光线参考,只是看上去太像连体秋衣秋裤。衣服上带有反光球,可以使用专门的标记带来任意扩充捕捉精度。而且,该系统可以使用任意型号的两台高清摄像机,分别放置于主摄影机两边,拍摄动作参考,然后送回工业光魔进行分析,无需再携带其他复杂的专用捕捉设备。遗憾的是,iMoCap对动作数据的处理仍需要大量的人工调整,而且也不能实现同步面部捕捉。iMoCap影响深远,在之后的《钢铁侠》系列、《第九区》《复仇者联盟》等电影的拍摄中也得到了运用,并将灰色的动作捕捉服变成了户外动作捕捉的标准配置。


《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首次采用工业光魔的iMoCap技术,将动作捕捉搬到了拍摄现场《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首次采用工业光魔的iMoCap技术,将动作捕捉搬到了拍摄现场


  工业光魔有着底蕴深厚的动画团队,手工动画足以制作出表情自然流畅的CG角色,所以对面部表情捕捉不太在意,就算是《加2》中的重要角色章鱼脸戴维·琼斯(Davy Jones),也只给其扮演者比尔·奈伊化了个暹罗喵妆,甚至到了2012年的《复仇者联盟》也只是在“绿巨人”马克·鲁法洛的脸上多点了一百多墨水点。面部动作捕捉的革命,历史性的交到了詹姆斯·卡梅隆的手中,其实早在1995年卡梅隆想好了面部动作捕捉的解决方案:头戴式表情捕捉系统——一个头盔,前置一个广角摄像头,在演员的面部点上动作捕捉点,拍下演员的所有表情变化,同时也不影响身体动作的捕捉。他在拍摄《阿凡达》时将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也解决了面部动作捕捉的精度问题。《阿凡达》的动作捕捉技术,特别是面部动作捕捉,实现了将演员动作数据最大程度转移到CG角色上,前所未有的真实度一扫之前数码角色给人带来的隔离感、扭曲感,《阿凡达》角色的面部表情精细而自然,让《指环王》里的咕噜看上去像个低像素的抠脚大汉。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来源:电影网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收起

《阿凡达》动作捕捉特辑 卡梅隆及特效团队讲解头戴式表情捕捉系统


1


        在工业光魔的iMoCap解决了动作捕捉技术使用广度、卡梅隆的头戴式表情捕捉系统解决了面部捕捉的精度之后,动作捕捉技术走向了集大成,将两者结合到一起的便是《猩球崛起》。为了实现《猩球崛起》的实景拍摄,维塔数码模仿iMoCap技术采用了轻便的、中灰色半紧身材料的捕捉衣,就是说《星球崛起》剧组里扮演猩猩的演员也穿上了连体秋裤。维塔还将《阿凡达》使用的被动式光学捕捉系统,改进成主动式光学捕捉,解决了室外环境中自然光的干扰、污染问题;沿用《阿凡达》的头戴式表情捕捉系统解决了身体捕捉与面部捕捉的同步问题。总结来说就是,基本解决了和动作捕捉有关的所有问题:身体实时捕捉、现场表演、自然环境的光污染、面部同步捕捉。《星球崛起》系列剧组完美的将动作捕捉技术运用于到影片的拍摄、制作环节,一只只活蹦乱跳磨牙吮血的猩猩看的人乌珠迸出、脊背发麻。


《猩球崛起:黎明之战 》特效前后对比《猩球崛起:黎明之战 》特效前后对比


  回顾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采用动作捕捉技术的动画片商业表现并不令人满意,《贝奥武夫》的票房表现平平,《圣诞颂歌》《火星救母记》则遭遇了滑铁卢,让曾经风光无限的《阿甘正传》导演泽米吉斯输的底裤不剩;十三年前的《最终幻想》、三年前年的《快乐的大脚2》皆不幸沦为票房哑弹。以动画片的属性来看,除了追求动作及表情的真实之外,仍需对基础动作数据做一定程度的夸张处理,一味的追求真实反而损害了动画电影的属性。当然,上述动画的失败与其自身剧作素质低下有直接关系,《丁丁历险记》便是一个好的反证。反观使用动作捕捉技术的真人影片,从远一点的《指环王》到近一点的《泰迪熊》、《复仇者联盟》、《钢铁侠3》,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观影狂潮,但也不能因此断言动作捕捉技术只适用于真人电影,并且有助于票房增长。《阿凡达》的成功与《乱世佳人》的成功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胜在故事与内涵,动作捕捉只是帮助卡梅隆更好的实现他的想法。痴迷动作捕捉的泽米吉斯因技术而败,追求故事的卡梅隆反而给了动作捕捉以温度,但回归到动作捕捉的技术属性来看,它却是公平的、公正的、冰冷的。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来源:电影网

从《猩球崛起2》热映,回看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收起

《猩球崛起2》拍摄直击 通过这段幕后视频能直观的感受动作捕捉的流程

  再回到动作捕捉技术发明的初衷:创造更加真实可信的角色。如果电影中的角色让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技术,反而说明这项技术的应用是失败的。《猩球崛起:黎明之战》正在国内热映,请在感受动作捕捉技术魅力的时候忘记动作捕捉,放松身心,尽情享受电影。


  1905电影学院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