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好莱坞怎样谈生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买家会要求编剧写作费用依照版权购买费的一定比例计算。尽管这是可以商榷的,但在实践中大多会被接受...

查看详细译文>>
【试读】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

有一部电影因为阴错阳差最后没能合作,那部电影是《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导...

查看详细译文>>
构建谋杀:插入镜头与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中的面孔是模糊的、可交流的、富有表现力的,它呈现了另一种紧张关系:爱普斯坦将面孔视为肌肉与软骨的集合,...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影制作 / 正文

《致命ID》剧作分析

By 1905电影网2014 . 07 . 17 致命ID剧作分析

《致命ID》剧作分析

其实《致命ID》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其中的剧情,我们基本上都能从过去的影片中找到对应的例子和套路的。它的外包装壳,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人格分裂,内核却是传统的推理片情节,可谓是“新瓶装老酒”。

一、结构设置

  在研究悬疑片的过程中,我认为《致命ID》是比较具有类型化特征的影片。一般这类非写实的影片,都会把最本初的原因归结于人格分裂,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主角心理、人格、记忆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比如我们常说的《搏击俱乐部》《记忆碎片》《移魂女郎》,还有极度风格化的影片《入侵脑细胞》;更进一步,创作者甚至会重新为我们设置一个世界观,比如《盗梦空间》《源代码》,但最终都会归结于主角的心理、梦境等较为虚幻的部分。


《致命ID》(Identity)剧照《致命ID》(Identity)剧照


  《致命ID》的剧作上有两层结构,一层是真实的外部世界,胖子杀手和精神病医生以及法官。开篇2分37秒便交代了“人格分裂是邪恶的来源”。而精神病医生在看关于胖子杀手的成长经历,他在成长过程中折返了美国的几个州和城市,都变成了他精神世界中某一人格的姓名。精神病医生为了帮助胖子做无罪辩护,采取药物逼迫胖子体内11重人格集中在一起,进行厮杀,使胖子只剩下一重人格。第二层结构是他的内部精神世界,有着11重人格,被集中在MOTEL这个封闭的环境中。 抛开第一层故事来看,其实第二层故事(MOTEL的杀人案)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推理小说故事,是一个“杀手是谁”的故事,鼻祖应该是《东方快车谋杀案》。11个人在一个封闭空间中,一个一个不断死去,却不知道杀手是谁,这个套用在金田一或是柯南上都是成立的。这第二层故事才是《致命ID》最核心的部分。但是导演在剧作上故意设置了一个BUG,也就是胖子内在明明有11重人格,但精神医生只知道10重人格,以至于他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自己也丧命。最后一重重要人格是一个小男孩,是胖子儿时的对应物。在西方电影中,孩子作为邪恶的化身也不在少数,而设置小男孩作为第二层故事中的杀手,也是采用了“最不可能的,就是最可能的”的心理设定。


  虽然第二层故事才是影片最核心的部分,但是若只有MOTEL杀人案,故事就显得太简单了,对于现代观众来说是不够吸引的。所以创作者在第二层故事中的叙述方法,不是采用传统的顺叙法,而是使用倒叙,将片中几个人物集中在MOTEL。


  第一次出现胖子脑海中的MOTEL是在4分07秒,到4分57秒,我们将它作为part A:在一个雨夜,一家MOTEL,闯进一个抱着受伤的女人。管理员问“What happened?”,男人回答“We had an accident.”时空倒转,交代如何发生车祸。

  Part B:从一家三口的角度描写,他们的车轮胎突然被高跟鞋戳破了。

  Part C:一个开敞篷车的妓女,抽烟时没有打火机。

  Part D: 妓女与嫖客在一起时偷了嫖客的打火机。

  Part E: 妓女想起打火机在自己包里,她去拿的时候,高跟鞋掉了出来,落在公路上。

  Part F: 一家三口在公路上修轮胎,妈妈被小男孩吸引了注意力,以至于她被撞。

  Part G:女明星和司机的角度讲述司机为什么会撞上那位母亲。


《致命ID》(Identity)剧照《致命ID》(Identity)剧照


  那么正确的时间顺序应该是:

  D—-C—-E—-B—-F—-G, 之后影片又基本恢复了顺叙。不过这一部分倒叙是不足以吸引观众90分钟的。《致命ID》独特的部分是将,第二层结构和第一层结构结合在了一起,到了影片快结束还剩18分钟时,才揭示一切揭示胖子的精神世界。而其中每一重人格又可以和胖子的遭遇相对应,这样使得《致命ID》变得吸引人。


二、第一层结构与第二层结构的结合

  影片一开始是正常的外部世界,夜晚下着大雨,法官被电话吵醒。第一次出现胖子的内心世界是4分07秒,下着大雨的MOTEL。由于两个世界都下着大雨,观众一开始是不能发现这是不同的两个世界的,这个设置是很棒的。胖子的内心世界从4分07秒,一直持续到31分46秒,这中间11个人物全部登场,自私的过气女明星已死,第一个被怀疑成杀手的罪犯逃走。


  这期间没有表现MOTEL杀人案与现实世界中法官、精神病医生的关系。31分46秒,回到第一层结构,精神病医生说“Son of a bitch.” 观众很容易误读成,医生对MOTEL杀人案过气女明星已死的事件而开口大骂。在精神病医生、法官的会议中,有一句非常明显的提示句“We should wait till my client arrives.” 这时观众才会发现,原来片中的主人公胖子杀手,从未出现过。在不到两分钟的会议中,精神病医生和法官的对话,遮盖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只是提供了三个信息:(1)人格分裂犯人在来的路上(2)人格分裂的犯人24小时内要处决(3)法官对精神病医生想翻案很不爽。这看似对MOTEL杀人案没有任何关系,观众的疑问没有获得解答。


《致命ID》(Identity)剧照《致命ID》(Identity)剧照


  33分02秒到54分06秒,回到第二层结构,MOTEL又死去了三个人,分别是男友Lou、犯人、小男孩继父。我们可以看到剧中人物死亡的“速度”越来越快,整个气氛越来越紧张。

  54分06秒,再次回到第一层结构,也就是正常的外部世界,精神病医生在分析胖子的人格分裂。在胖子的日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端倪。精神病医生在这里留下了重要的线索:整合多重人格。55分18秒,“主角”胖子才第一次出现,但是影片马上又回到了胖子的精神世界。注意胖子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


  70分01秒,胖子以好司机的人格回到现实世界。在这期间,女友Ginny和小孩“死掉”,只剩下旅店老板、妓女、假警察和司机。对于一部90分钟的标准电影来说,故事发展到这里,基本上是要开始“解秘”了,这个位置是在全片大约五分之四的地方。但实际上,这个多重人格的秘密观众早已知道了。那么影片中还有一个核心悬念的秘密未解答:到底胖子人格中的杀手是谁。在和假警察的对战中,创作者让我们误以为杀手是假警察,并且他已经死去,妓女安全了,胖子人格中的善战胜了恶。但实际上,医生了解的只是10重人格,最深的那一层人格,也就是小男孩Timmy,医生并不知道。剧情到了这里,也就是影片倒数5分钟的时候,来了一个翻转,小男孩Timmy出现在妓女的果园,杀死了妓女,导演用了一系列闪回解释了Timmy如何一个个杀掉其他人格。 同时,外部世界中,被小男孩Timmy人格掌控的胖子也杀掉了就他的医生, 形成了一种内外呼应的形式。


三、第二层结构中四次让观众的误会是怎么样产生的

  影片让观众和剧中人物四次次判断错误,第一次以为杀手是拷在马桶上的犯人;第二次以为杀手是旅馆老板;第三次以为杀手是假警察;第四次以为妓女成功获救,而小孩却出现杀了妓女。我们以第一次错误,分析导演是如何将罪名“嫁祸”给别人的。


《致命ID》(Identity)剧照《致命ID》(Identity)剧照


  第一次:杀手是拷在马桶上的犯人。

  那这是怎么让观众同剧中人物一样去误会呢?首先在杀人事件开始之前,犯人已经在想办法逃走了,这是对后面剧情的一个铺垫。紧接着,女明星尸体旁出现了“10”的房门号,正是犯人和假警官的房间。


  司机问假警察:“Where’s your guy?”

  假警察回答说:“Cuffed to a toilet.”


  但这个时候,观众已经从之前的伏笔中猜想到犯人已经逃走了。

  然后,假警察、司机、旅店老板来到“10”号房间,发现犯人已经逃走,观众的猜想得到证实。观影经验丰富的观众当然知道杀手不是逃走的犯人,影片不会在第31分钟的时候就告诉我们结果。


《致命ID》(Identity)剧照《致命ID》(Identity)剧照


  在影片39分钟,第二次谋杀已经开始:小路和她女友在房间对峙,女友躲在厕所,男友在外面疯狂踢门,是从他们两人的角度(门外、门内)分别拍摄的。在这里受到威胁的是女友,厕所是不安全的空间。39分49秒,在门外的男友说了一句“What are you doing?”,预示着杀手的到来。而从这里开始,便没有再出现男友(门外)角度的镜头,我们的视角和女友(门内)一样,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其实躲进厕所这一招已经很老旧了,从库布里克《闪灵》开始,好莱坞的创作者们屡试不爽。当女友听到外面没有声音时,低声叫“Lou?”将头靠在门上听,男友突然用力砸门“Ginny, open the door!” 女友受到惊吓,大叫。门外再次安静,女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询问“Lou?” 没有回答,她打开门。41分34秒,再次有了门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门后都是血,观众明白男友已死,但从女友的角度上,她无法看到。镜子中突然出现杀手的影子,女友快速躲进厕所,这里厕所已经变为相对安全空间。当众人发现男友Lou已死后,镜头迅速转向在雨中奔跑的犯人。在这里,观众基本上已经确认杀手就是这名犯人,创作者成功地将观众引入了这个套中。


  综上所述,其实《致命ID》是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其中的剧情,我们基本上都能从过去的影片中找到对应的例子和套路的。它的外包装壳,是一个精神病人的人格分裂,内核却是传统的推理片情节,可谓是“新瓶装老酒”。虽然影片停留在传统好莱坞的叙事模式中,但是我认为其中每一段杀人案都可以拆分出来作为分镜头训练,或者悬疑设置训练。就像上文提到的厕所杀人案,整个段落只有3分钟,是一个很好的模仿榜样。


  文/钟祖瑶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