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银幕搭档情史(一):小津安二郎与原节子似有还无的情愫

终身未娶的小津与终身未嫁原节子也几乎顺理成章的被影迷联系起来,在小津逝世之后,原节子的突然引退,并隐居在离安葬...

查看详细译文>>
小津的有与无

关于小津安二郎,有一些事实无法视而不见。其中之一,是他作为日本军人在中国战场的经历。...

查看详细译文>>
你不知道的小津安二郎(七):与川端康成一面之交,崇拜里见弴

小津的作品《淑女忘记了什么》试映,川端在看过部作品后,马上写了一篇影评。从影评中可以看出,他对以往小津的作品非...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小津的有与无

By 1905电影网2014 . 05 . 26 小津安二郎电影人

小津的有与无

关于小津安二郎,有一些事实无法视而不见。其中之一,是他作为日本军人在中国战场的经历。

关于小津安二郎,有一些事实无法视而不见。

  其中之一,是他作为日本军人在中国战场的经历。

  小津被征召入伍是在1937年9月,他写完《父亲在世时》剧本不久。两年之后服役期满,他又回到日本继续拍片。这两年里经历了些什么,他在日记、书信、文章中有过零散回忆。


  小津隶属于野战瓦斯部队。令他困扰的是因为身材高大,需要特大号军服。战地无法更换,他只好一路找裁缝,夏季的军服一直穿到了除夕。

  第一次感受到子弹的恐怖是在滁县:“无情地愕然射来……刚开始不自觉地拼命喝酒,借几分酒意行事。到最后就不在乎了。”


  他也体验到了战争中冷酷的戏剧性:“砍人时也像演古装片一样。抡刀砍下时,会暂时一动不动。呀!倒下了。戏剧果然很写实。我居然还有心情注意这种事情。”

  急行军中,战死者用太阳旗包住脸,直接弃置麦田,部队继续前进。“这样酷热,不出两天就会长蛆。掀开太阳旗时,尸体整个眼窝都是蛆。‘战死山野,成杂草覆盖之尸’,终究不是文字修辞能想象的凄惨。眼球发痒,照照镜子,没有蛆,但眼球就是痒。”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ô Ozu)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Yasujirô Ozu)


  1938年夏,部队在南京逗留两个月,一有空闲,小津就尽情享受难得的午睡。“如果命运就此终结,就听天由命吧。夏草生长,云在天际涌动。”他有时会下这类决心,但又相信自己命不该绝。


  他逐渐习惯军队生活,“没有痛苦之事,也无愉快之事”。难受的是,有时候很长时间没法洗澡;不过,更可怕的是无休止的行军,“稍一停步,就站着打瞌睡,身体失去重心,撞到前面人的背包。脑袋沉重。还活着的眼睛里,只有刺眼的油菜花黄。”

  “如果中弹身死,就这一身灰尘汗水污垢,没有热水净身就直接火葬。装在骨灰盒里送回东京时,我希望能放在水龙头下畅快地浇一浇。我凝视脚尖,默默走着。”


然而即使在战地,小津也始终惦念着电影。

  他发现在战地看电影是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放映过程中,士兵们不断嘲讽、喝倒彩。故事怎么样无所谓,有漂亮女人出场就皆大欢喜。“影片中有许多香烟,那是骗人的。战地有时连火柴都没有。我想,影片中若加入一幕用镜片聚焦阳光照着火药让它起火,再点燃香烟,应该不错。”


  一次在前线,“战壕附近有一棵杏树,开着美丽的白花。中国军队开始展开攻击,迫击炮弹咻咻飞来,机关枪嗒嗒嗒响着,中间夹着轰隆的大炮声。在那些声音和风中,白花非常美丽地飘散下来。我看着花,心想,也有这样的战争描述方式啊!”


  他构思着,想着只要有命回去就好好拍一部战争片。

  “既然来到战场,当然不敢期望生还……但体验战争以后,才有制作真正的战争片的自信。从现实的战争来看,过去那段通过导演的扩音器描绘未知世界的经历,有种不值一提、不痛不痒的感觉。实际参加战争,得到了珍贵的体验。如有生还之时,我想以这体验为基础,制作写实的电影。”

  对小津来说,战争经历是难得的体验,应该好好收藏在身体内。正因为体验鲜明生动,所以必须压制它、使它沉淀,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茶泡饭之味》(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剧照《茶泡饭之味》(Flavor of Green Tea Over Rice)剧照


  问题是他与军队的“缘分”尚未了结。1943年,他又被召入陆军报道部电影班,去南方拍摄取材于缅甸的《遥远的父母之邦》。此外他还构思过关于“印度独立运动”(实为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的纪录片。可能是因为他的故意怠工,两部片子都没能完成。多数时候小津逗留在新加坡,反倒在那里“看了这辈子最多的外国电影”,据说有一百多部,包括《乱世佳人》和《公民凯恩》。


  “二战”进入尾声,以军人为首的高层扬言万一战败就切腹。小津感到很为难,想着弄些安眠药掺在酒中喝下,醉醺醺地痛快死掉。结果叫嚣要切腹的那些人在战败之后扭头就认输了。小津被关入英军的俘虏营,1946年初最后一批被遣返。


  恐怕也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1939-1949这10年成了他从业以来最低产的时期,一共只有4部作品。而1927-1937年,导演生涯的最初10年,他拍了34部默片、3部有声片。

  1939年,他创作过一个剧本《茶泡饭之味》,写一个准备上战场的男人出发前和太太品尝茶泡饭的故事。剧本被卡住了。上面提出疑问:该吃红豆饭的出发前夕却吃茶泡饭,这算什么?不严肃。


  1941、1942年,他完成了《户田家兄妹》和《父亲在世时》,分别被《电影旬报》评为当年度十佳影片的第一、第二名。也许是因为明星阵容,前者还打破了小津作品从不卖座的定论。他本人也感到迷惑,“观众好不容易愿意进场看我,是因为什么呢?”1947、1948年,则是《长屋绅士录》和《风中的母鸡》,后者被小津认定为失败作品,而且是于己无益的失败。


世界的尽头就在家门之外

  小津始终没有拍摄预想中的战争片。他心无旁骛地开始了最后13部电影的创作,它们无一例外是家庭剧:《晚春》《麦秋》 《彼岸花》 《秋日和》 《秋刀鱼之味》的主题是女儿出嫁,《宗方姐妹》《茶泡饭之味》 《早春》是说夫妻之情,《东京物语》 《东京暮色》 《早安》 《浮草》《小早川家之秋》描摹家庭状况。


  小津同野田高梧共同编剧了这13部作品。他很看重两人体质上的相似性。“如果一个是早睡早起,另一个晚睡晚起,工作不但不能取得平衡,反而更累。”野田和他不论饮食还是作息时间,都配合得非常好。两人即便没有讨论场景的细节和服装,各自脑中的印象也都能一致,“绝不会话不投机。就连台词的词尾是用‘哇’还是‘哟’都能契合”。


  在日记中,野田高梧记下了他们的工作方法:

  “1962年2月1日,为了准备新片(《秋刀鱼之味》),我们阅读了一些老剧本。2月3日,我们讨论……将与《彼岸花》和《秋日和》同一类型。我们设想一些故事,关于一个鳏夫和他的孩子,一个女人想为他找继室……6月10日,我们重读了《秋日和》作为参考……6月11日,我们重读了《彼岸花》作为参考……”


《东京物语》(Tokyo Story)剧照《东京物语》(Tokyo Story)剧照


  所以,一部电影是之前的电影的重读。13部电影本身便具有某种“家族相似性”。

  小津使用相似的片名:《早春》《晚春》《麦秋》(英译意为初夏)《秋日和》(英译意为晚秋);使用相同演员扮演同类角色。最突出的是笠智众。他在13部电影中反复出现,反复扮演着父亲。以女儿出嫁为主题的电影,虽然由不同的演员扮演女儿,面对的问题几乎都是“是否要结婚并离开家庭”。人物的名字很少变化:父亲通常是叫周吉或者周平,女儿通常叫纪子,弟弟一般叫勇。上了年纪的人物都喜欢欣赏庭院,喜欢谈论天气,喜欢去酒吧或咖啡馆。酒吧不是叫若松就是叫Luna,咖啡馆不是叫弓就是叫葵。最常出现的活动是乘坐火车。(这是小津研究者唐纳德·里奇所作归纳中的一小部分)


  “我试着通过父母与孩子的成长,描写日本的家族制度如何崩溃。”小津说这是他拍摄《东京物语》的意图。里奇甚至认为,这几乎是小津电影中的惟一主题。小津的电影,“整个世界落脚于一个家庭之中,人物与其说是社会成员,不如说是家庭成员更为恰当。世界的尽头就近在家门之外。”


  在早期作品中,小津强调的是受到外部社会状况束缚的人物,有时会出现家庭困境终被克服的情景。而在晚期作品中,小津似乎意识到,更重要的束缚是来自人类自身内部的。出生、求学、恋爱、婚姻、友谊、孤独、死亡是最基本的人类事实;期望和被期望,随之而来的喜悦和悲哀,是他的人生观的最基本的构成。


  经常有人劝小津拍些不一样的东西。他说,“我是开豆腐店的。做豆腐的人去做咖喱饭或炸猪排,不可能好吃。”他还说,“最近似乎很多人认为动不动就杀人、刺激性强的才是戏剧,但那种东西不是戏剧,只是意外事故。我在想,可以不要意外事故,只以‘是吗’、‘是这样啦’、‘就是那样啦’的腔调拍出好点的故事吗?”


  电影评论家佐藤忠男说,小津“是以尽量安静的说话方式,谈着极为重大的事情”。

  后来做过京都火车站站长的中学同学冈山回忆,他总是婉拒冈山帮他弄到的晚间快车头等票,坐到二等车厢去,说是想看车厢顶上电扇的“摇头”。由一个开关控制的电扇,却有各不相同的运动,有的快些有的慢些,好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性子。运气好的时候,一趟旅程能看到两三次它们完全同步地转动。要是连一次都没有看到,小津就会很失望。

  对生活充满兴趣的人才会这样。普通人觉得普通的事物,他们却觉得津津有味:“是这样的啊!”尽管这未必意味着对生活抱一种乐观的态度。


小津的自制力与控制力

  小津是很有自制力的。他写在小册子上的笔记,工整秀气,有条有理,记录着到不同地方的生活、准备和拍摄的情况。记录显示:拍摄之前他已清楚知道每个镜头的长度、要用多少胶片,然后加起来影片的长度是多少,要用多少胶片。在他脑子里每个场面都有清晰的模型。

  在演员身上,小津的这种自制力就成了控制力。


  小津的控制,在时间上以秒为单位,在空间上以厘米为单位。据说他会一边盯着摄影机的视景器,一边指示演员把手脚一厘米一厘米地移动到理想的位置。如果是两个人对谈的场景,一个人上楼去叫人,另一个人等待的时间,一定和上楼去叫一个人实际需要的时间相等。为《小早川家之秋》设计过布景的河原友雄说,小津这是想“用自然的尺寸把这些事物建立起来”。

  他的电影中,很少会出现“热演”。剧中的人物,言行经常是静态的、缓慢的,说台词时大多带着微笑。(他常常说,“我不像黑泽明那样有高八度音阶”)他不接受爱自我表现的演员,要求演员严格按照他的设定来表演。

《小早川家之秋》(The End of Summer)剧照《小早川家之秋》(The End of Summer)剧照


  拍《小早川家之秋》时,他发现森繁久弥(以说话快动作快闻名,不知小津为何邀请他出演)的节奏与他的预期不吻合,不禁心烦意乱。刚刚拍完一场戏,就以挖苦的口吻说:“嗯,很好,很好。副导,你把小津组的剧本送一本给森繁吧。”

  为了使那些在表演上有个性的演员,严格地与他的节奏吻合,小津强制执行某些固定的形式来笼罩他们。他甚至具体地指示演员,在镜头前走“几”步后停下来。对演员来说,有些要求甚至是不自然的。


  拍《我们要爱母亲》时,他要吉川满子“用茶匙搅动红茶两圈半后脸向左转”。吉川怎么也做不好,这么一个镜头,拍了整整一天时间。吉川问他为什么要刚好搅动两圈半,小津回答:你太笨了。

  《长屋绅士录》中,笠智众有一场在家中画图的戏。小津告诉他,手动就行了,身体不要动。笠智众说,这不可能,只要手伸缩握笔,身体一定会前后摇动。小津以开玩笑的口吻说,“你的表演没有我的构图重要。”这应该是他的真心话。


  为了自己的节奏和构图,即使牺牲表演的自然,小津也在所不惜。而为了使这种受控的表演看起来自然,反复就是不可避免的。某种意义上,他将演员当作傀儡一般来操纵,以营造无与伦比的形式美。

  这种做法当然会引起争议甚至反感。导演吉村公三郎甚至说,小津电影中的人物跟植物没什么两样。为小津做过副导演的今村昌平辞去工作,原因之一就是认为小津不让演员自发表演。


  还有一件事也让今村耿耿于怀。拍摄《东京物语》时,他母亲恰巧死于心脏病,电影中有相似的戏。某一天两人在洗手间相遇,小津竟然一边方便一边平静地说,“你母亲也是得心脏病去世的,我那样拍还对吧?”

  小津之墓,50年来拜访者不绝,德国导演文德斯还专门拍过一部纪录片《寻找小津》。

 

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

日本演员原节子(Setsuko Hara)日本演员原节子(Setsuko Hara)

  1903年10月,日本第一家常设电影馆在东京浅草开始运营。两个月之后,小津安二郎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这个人仿佛命中注定是为电影而生的。

  这是一个肥料批发商家庭,兄弟姐妹5人中,他是次子。少年时代就看电影成瘾,不过他只看西方电影。报考高等商科学校和师范学校失败后,他在一所小学当过一年代课教师。但他打定主意要当电影导演。恰好有位叔叔把地租给了松竹电影公司,通过这层关系,他不顾父母的失望,进了松竹公司的蒲田制片厂。当时拍电影常被人视为不务正业。


  他先是被分到摄影部,做了不少剪辑的活。后来转到导演部,跟着大久保忠素当助理导演。大久保经常因腹痛休息,丢下一句“拜托了”离开现场。几个助导就一起商量怎么拍。因此他在助导时期就实际做着导演的工作。此外他还做兼职写了不少剧本挣钱。

  一般人苦熬十多年的助理生活很平常,小津当上导演却只用了4年。他经常会通宵拍戏。有一次为了赶着上映,竟连续5天没合眼。第6天早上杀青后,走到摄影棚外,看到大家在玩传接球,还下场一起玩。从此之后,脑袋的某个地方就有点木木的感觉。


  作为新人一开始是拍不了“大片”的。当时小津的主要类型是喜剧片和学生片。他也请不到当红明星,所以总是用笠智众、斋藤达雄、吉川满子这些配角。

  他有一个独特的癖好:摄影机位置非常低,总采取由下往上拍的仰视构图。有人说这是因为日本人把太多时间消耗在榻榻米上,盘坐其上的日本人的视线标准,就成了小津电影人物观察世界的视线标准。


  小津自己倒说得平淡:早年拍片能用的灯很少,每次换场景就要移来移去。拍了两三个场景之后,地板上到处是电线,收拾好再移到下个场景,既费时也麻烦,干脆就不拍地板,将镜头朝上。拍出来的构图不差。于是变成习惯,摄影机位置越来越低。结果拍摄必须躺着看镜头,跟小津搭档的摄影师常抱怨脖子疼。

  有些常用的技巧,在小津那里是被否决的:移动、重叠、淡入淡出。他认为如果设备不是非常好,这些手法会使画面抖动或不干净。对于音乐他不是特别在意,只要不破坏影片风格,不与画面格格不入、悦耳就行了。

  总的来说,小津是个无师自通、无拘无束的人。


  在36年的导演生涯中,小津拍了54部电影。他未必是日本人最钟情的导演,尽管他生前获得了无数荣誉。大多数时候他的作品票房是很惨淡的,后来因为明星演员加盟票房才开始好转。一些年轻人尤其不喜欢他的电影,说他是过时的“布尔乔亚”、反动分子。不过在他过世后,日本人倒是承认他是所有日本导演中最有日本特色的一个。

  获奖为电影公司带来了荣誉,所以他们忍受了小津的特立独行。不过这样的导演有一个就足够了。公司的其他导演被要求不要模仿小津,而是去拍能赚钱的电影。公司也几乎没有把小津的作品送到海外电影节去竞赛,理由是外国人看不懂他的电影。所以当黑泽明在1951年以《罗生门》获得金狮奖和奥斯卡荣誉奖声名大噪时,比他年长7岁的小津在海外依然默默无闻。

《咖啡时光》剧照《咖啡时光》剧照


  有一桩事情初看起来有点奇怪。小津拍了那么多家庭剧,自己却一直单身。有人说那是因为他性格太腼腆。摄影师厚田雄春说,尽管小津体形很高大,同刚入行的女演员会面、打个招呼,都会目光向下,稍微有点脸红。

  小津年轻时被问过这个问题,他回答说,“对于女孩,我和世人一样,有喜欢也有讨厌,也不介意她们短发、烫发还是日本发型。”他并不是想要抗拒什么,只是仗着身为次子,不自觉地延长了单身生活。他并不认为没结过婚就不能准确描述中年哀乐、婚姻倦怠等没有体验过的事情。


  没想到这一延长就延长到了一辈子。父亲早逝,姐妹兄弟各自嫁娶,只剩下母亲和他同住了二十多年。“大概在单身的我这里住得舒服,也可能是还放不下我,母子俩就此悠闲度日。”因为作息不一样,即使在家里,他们也难得一起吃饭。

  母亲1962年去世时,小津正在撰写《秋刀鱼之味》的剧本。送葬后他在日记中写道:“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连的苦味。”

  一年后,小津被诊断出恶性肿瘤,刚好在60岁生日那天去世。


  受松竹公司之遥,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拍摄电影《咖啡时光》的台湾导演侯孝贤评论:连自己的命他都要掌握。

  小津的骨灰安葬于北镰仓的圆觉寺,墓碑上刻着一个汉字“無”。1938年夏天,他曾得到南京鸡鸣寺住持的一幅字,上面就写着这个汉字。

  比小津小一岁的笠智众,从小津第二部电影《年轻人的梦》开始同他合作。此后只缺席过一部小津电影。他在电影里渐渐老去,却又因此成了一位“永远的父亲”。1993年,笠智众死于癌症。


  小津晚期作品中最重要的女演员、被他称为“日本最好电影女星”的原节子呢?小津去世前一年,只有42岁、事业如日中天的她忽然宣布息影。她说自己从未以表演为乐,当初入行只是为了维持大家庭生计。如今家境好转,便无须继续自己不喜欢的事业。之后,她恢复了本名会田昌江,搬到了镰仓隐居。那里有导演小津生前的住所死后的墓穴。据说她也没有结婚生子。

  如今,已经94岁的她,还是那么爱笑吗?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施雨华


参考书目:

  《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小津安二郎著;

  《导演小津安二郎》,莲实重彦著;

  《小津》,唐纳德·里奇著;

  《日本电影的巨匠们》,佐藤忠男著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