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安德烈·巴赞访问奥逊·威尔斯

最好的艺术家都是阴性的,我不相信显著人格不是阴性的艺术家存在着,这无关性别;但是在理智上,一个艺术家必须是个有...

查看详细译文>>
科普《X战警》:X教授原型为马丁·路德·金

2014年5月23日,由美国20世纪福斯公司出品的科幻大片《X战警:逆转未来》正在内地热映,本片是福斯公司建立...

查看详细译文>>
银幕搭档情史(三):昆汀与瑟曼的暧昧关系

当有人问到昆汀·塔伦蒂诺和乌玛·瑟曼的合作关系,昆汀说:“瑟曼是我的女主角,就像巩俐之于张艺谋或让娜·莫罗之于...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电影法则——电影节的字幕

By 1905电影网2015 . 04 . 17 历史人物宣发放映电影节字幕

电影法则——电影节的字幕

年年如此,北京上海皆不能例外,于是想到写一篇文章介绍国际电影节的字幕操作,这只是整个电影节主办的诸多环节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但其复杂程度,可能超出影迷的想象。

        因为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召开,针对字幕的吐槽又成为网络上的一个热点。年年如此,北京上海皆不能例外,于是想到写一篇文章介绍国际电影节的字幕操作,这只是整个电影节主办的诸多环节中的一个小小细节,但其复杂程度,可能超出影迷的想象。


字幕这种细节也会影响电影的观感字幕这种细节也会影响电影的观感

        字幕问题是国际上所有电影节面临的普遍难题。一个电影节动辄放映几百部电影,这些电影来自几十个不同的国家,操着五花八门的语种,翻译成为必需的工序。翻译存在多种形式,目前以内刻或外投字幕为主,但在过去,至少还有两种翻译形式曾经流行过。一种是每个观众透过耳机接收同声传译,一种就是配音。声音形式的翻译之所以存在,有多种原因。比如有的创作者认为印在画面下方的硬字幕是对构图的破坏,所以他宁愿选择传译或者配音,尽管这又影响了原始声音效果的传达,可能他更在意视觉呈现的完整。此外,有的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有强大的电影配音传统,观众并不习惯看字幕。不过字幕终究取代配音成为今天电影节影片翻译的主流方式,一方面是因为它成本更低,另一方面观众也越来越接受原音加字幕的观赏形式了。


        再说字幕的形式,这又存在几种不同的操作方式。以八十年代为界,之前的做法是将字幕直接印到胶片拷贝之上。从 1984 年开始,欧洲人发明了外接电子字幕,这成为后来的主流。


        对观众来说,将字幕印到拷贝之上,观赏效果肯定更好,它不存在台词和字幕不同步的问题。对于电影节组织者来说,单独的拷贝便于管理,在放映时也不再需要考虑字幕的操作,省事。但硬字幕也存在一些弊端。硬字幕通常是白色字体,出现在画面的底部,如果是黑白片或者背景色为白色时,字幕就难以看清。另外,硬字幕要在拷贝洗印时完成,工序较为复杂,费时费钱,而且一旦生成,就无法修改。一个带有硬字幕的影片拷贝,在一个电影节上可能就放一两次,如果该片不在该国做商业发行,拷贝就没用了,在胶片时代这是不小的浪费。


      所以当电子字幕发明后,它拥有成本低、可修改、拷贝可重复使用等优点,迅速在电影节圈子里得到推广普及。当然电子字幕也存在缺点,它需要人工操作,存在时间同步的大问题,观众体验不如硬字幕。 


       在戛纳这种最顶级的电影节,常常需要同时使用硬字幕和电子字幕。因为它要求每部影片都能让英语人士和法语人士看懂,比方说一部华语电影,就需要制作一个带英语的硬字幕拷贝,再将法语字幕外投到银幕下方。 


        所以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或地区,字幕问题相对简单。香港国际电影节的英语片经常是不需要配中文字幕的。至于其他语种的影片,多数都有配好英文硬字幕的拷贝在电影节之间流通,也不需额外操心。中国内地的电影节就无法做到这点。


        八十年代后开始流行电子字幕,它通常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 LED 字幕器,一种是外接的投影,后者就像放电影一样,直接把字幕打到银幕下方的小屏幕上,还可以调颜色和字体,比 LED 字幕器的显示效果更好,因此在一线的电影节上,LED 基本已被淘汰。


       随着电子字幕的流行,另一个重大问题相应出现,那就是字幕的同步问题。对此目前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中国几大电影节和电影资料馆都采用的人工敲字幕,另一种则是运用技术手段自动匹配。 


       人工敲字幕的缺陷不言而喻,它高度依赖于字幕员的临场发挥。许多细节都会影响字幕最终呈现的水准,包括字幕员当天的状态,他在影厅所坐的位置,他对影片的熟悉程度,以及电脑故障等难以预料的因素。此外,电子字幕的制作也是个危机四伏的过程。比较好的片方会提供字幕的台本和影片视频供翻译参考,但有的片方就只提供台本,这会给翻译带来很大困难。很明显,光看台本不看画面常常会误解影片的意思。还有的片方只提供视频却不提供台本,那么就需要电影节找外语好的人来听译,这更是非常困难,如果片中角色说话不清楚,或带方言口音,出错简直不可避免。更糟的情况是,片方什么都不提供,电影节只能自行解决字幕的翻译。这常见于一些较老的经典电影,这类电影又往往有多个版本,如果没时间测试(因为正式拷贝到达得都很晚),放映时就容易出现字幕不匹配的情况。或是有的新片,一直在紧锣密鼓地修改,早期提供的审核样片和最后的定版存在出入,也是家常便饭。因此在大型电影节上,保障所有字幕的完全准确真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 


       于是有人会问,在电影节实现放映时字幕自动同步,就像我们在电脑和 DVD 机上看碟一样,这难吗?说难也不难。技术是存在的,而且从胶片时代就可以了。我们知道,电影胶片上的每一格,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片边码。那么只要实现了字幕文件和片边码的匹配,放映时当读取到某格胶片时,对应的字幕就会自动跳出来,投射在分离的字幕显示屏上。字幕员只需要在影片开始和更换片盘时额外留心,放映就不会出现问题。到了数字拷贝 DCP 的时代,匹配字幕文件和视频文件的时间码就更容易了,放映时连留守的人都可以取消。但是,这种方式目前还得不到大规模的推广,因为它需要片方的高度配合,还涉及到第三方技术提供者的介入,需要提前较长时间进行台本翻译和同步匹配的技术准备,也只有最高水准和最强势的电影节,如戛纳、威尼斯等才能办到。



关于作者

magasa,影评人,电影史研究者,《虹膜》电影杂志主编。   


来源:好奇心日报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