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BFI评选的影史50佳影片

作为在互联网成为电影交流主流平台后的第一次评选,今年的这次评选是否也像1962年那次评选一样标志着影迷品味的一...

查看详细译文>>
《迷魂记》:旋韵·希区·片中片

电影与现实的错综关系,再次在《迷魂记》的命运中得到体现。相信在对影史的反复认识中,《迷魂记》的价值可以得到更多...

查看详细译文>>
彼得·沃伦评《迷魂记》 关于“情欲化变形”的忏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告诉专栏记者Hedda Hopper:”我把维拉·迈尔斯放到联络人名单里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BFI评选的影史50佳影片

By 1905电影网2014 . 12 . 25 迷魂记公民凯恩东京物语

BFI评选的影史50佳影片

作为在互联网成为电影交流主流平台后的第一次评选,今年的这次评选是否也像1962年那次评选一样标志着影迷品味的一次大变革呢?当年,安东尼奥尼的革新作品《奇遇》一举占据了第二位的位置。

本文转载自译言网
译者: what's_in_a_name 原作者:British Film Institute

        846位影评人、电视媒体人、学者、发行商参与投票,《公民凯恩》五十年的统治地位终结,本次评选诞生了一位新霸主。

评选说明

        输家是《公民凯恩》。在《视与听》评选中称霸半个多世纪后,奥森·威尔斯的代表作心服口服地败给了希区柯克的后期经典《迷魂记》,后者本次以压倒性的34票夺魁,而十年前两者仅仅有5票之差。那么,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虽然《公民凯恩》获得了超过上次评选三倍的票数,但是鉴于本次评选的参与人数和覆盖面远远大于前六次评选,它仍未虏获大部分人的芳心。

《公民凯恩》海报《公民凯恩》海报

        不过,这确实说明了希区柯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地位步步攀升,并最终加入经典老片大师的行列:他于1982年(逝世后两年),仅凭《迷魂记》打入十佳(第七位),于1992年升至第四位,2002年第二位,并于今年夺魁。威尔斯曾一度前无古人地于1972年和1982年,拥有两部入榜(十佳)的作品(《安伯逊家族》与《公民凯恩》),不过《安伯逊家族》本次评选中跌落至第八十一位。

        作为在互联网成为电影交流主流平台后的第一次评选,今年的这次评选是否也像1962年那次评选一样标志着影迷品味的一次大变革呢?当年,安东尼奥尼的革新作品《奇遇》一举占据了第二位的位置。如果非要说出一个相似的例子的话,那便是马利克《生命之树》了,本片只比前者少了一票而已。其实,新世纪来排名最高的作品当属王家卫《花样年华》,上映仅仅十二年而已,如今却已和德莱叶《词语》并列第二十四位。

        Ian Christie关于本次评选方式变化的文章,将全篇刊登于2012年9月发行的《视与听》中,自8月3日于英国各大报刊零售点出售,电子版将自8月7日发行。

影史50佳

1.《迷魂记》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58年 (191票)

        作为电影作品和艺术符号,这无疑是希区柯克最完美最神秘的作品。迷幻和沉迷看起来从未如此的美妙。——Marco Müller

        在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垄断后,《公民凯恩》的霸主地位已看上去有些神圣不可侵犯了。虽是一种幸灾乐祸,但还是让我们欢呼吧,这个如今沦为传统的和仪式性的最佳范本终于走下神坛、让出王位了。《迷魂记》的继任本质上并没有篡权夺位的意味。希区柯克的这部杰作在1972年排在第十一位,并在过去的三十年间稳步攀升,2002年已明显成为影史最佳的新热门人选。其实,即使是威尔斯的忠实拥踵们也该为此番变革感到欣慰,因为至少我们的电影信条和影史记录还没有完全石化。
        最明显的一点是,在过去的17年间,好莱坞的很多片子在利用榜单上那些变化无常的排名数字。人们会不可避免地去怀疑,这一切只是概率现象,《迷魂记》就是一个灵巧狡猾的、用来转变这类观点的例子。。。——Peter Matthew在九月刊上关于《迷魂记》评论文章的开篇语。

2.《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 1941年 (157票)

        《公民凯恩》和《迷魂记》的霸主地位并不是神圣不可动摇的。但是,两者依然是目前最棒的作品并诠释了电影的真谛:即,完成日常生活的视觉化。——Nigel Anders

        过去十年,我看这部片子数次,每次都有新的发见。很显然,没有一部片子是绝对的最好作品。但如非要评出一个,对我来说《公民凯恩》无疑是最有力的竞争者,没有之一。——Geoff Andrew

        光影艺术的一切都呈现在《公民凯恩》中,视其为无与伦比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启示。——Trevor Johnston

《东京物语》海报《东京物语》海报

3.《东京物语》
小津安二郎, 1953年 (107票)

        小津曾把自己比作“磨豆腐的手艺人”,以此来自嘲自己战后的“主题固定且换汤不换药式”的影片风格。那么,为何《东京物语》被大多数人视为他的代表作呢?DVD的发行使《我出生了,但...》等战前作品得以面世,但小津的投票并未旁落其另外作品,《东京物语》反而在2002年后上升了两位。这很可能说明,在《东京物语》中,这位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导演把作品提升到臻于完美的程度,并拍出了关于家庭、岁月和得失的最具普世意义的电影。——James Bell

4.《游戏规则》
让·雷诺阿, 1939年 (100票)

        唯独雷诺阿成功用电影传达了自然主义的最高定义,在其后期作品的静谧出现之前,他以客观而又冷酷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对于他,人们从不必羞于穷极溢美之辞:《游戏规则》显然是一部最伟大法国导演拍出的、最伟大的法国电影。——Olivier Pere

5.《日出:两个人的爱情之歌》
F·W·茂瑙, 1927年 (93票)

        当F·W·茂瑙于1926年离开德国前往美国时,电影界预见到将会发生什么了吗?它预感到一场剧变将要发生了么,预感到是时候去填补有声表演前关于幻想奇观的艺术空缺了么?太多的东西使这部作品远远超出了一部仅仅关于诱惑与情欲的说教片的范畴,它也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有妇之夫为情溺妻并最终浪子回头破镜重圆的故事。《日出》最好地代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片厂密切合作的制片方式。——Isabel Stevens

6.《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68年 (90票)

       
《2001太空漫游》是一块独一无二的里程碑,一次伟大的视觉突破,在关注人类和宇宙的视野上难以超越。它就像一项声明,发表于所谓的人类技术已达顶峰的时代。——Roger Ebert

7.《日落狂沙》
约翰·福特,1956年 (78票)

        约翰·福特的人气起伏是否为史诗题材争了口气呢?在2002年的影评人以及导演的投票中其作品都未入榜前十,但在1992年的影评人投票中排到了第五位,这是否反映了西部片人气上的变化呢?这可能说明现在有更多人不太关心西部了,但我怀疑正相反,在过去十年里对约翰·福特老作品的评价上升地更快,而且近期电影关于受他的影响的论调被更多地提及。——Kieron Corless

《日落狂沙》海报《日落狂沙》海报
8.《持摄像机的人》
吉加·维尔托夫, 1929年 (68票)

        吉加·维尔托夫的电眼城市交响曲是否开启了新的电影时代?在上次的评选中仅获第二十七位,它现在取代了榜单常青树——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成为默片时代的苏联构成主义者代表。正像爱森斯坦的战马一般,这部作品也是一部实验作品,它把蒙太奇视为革命性的艺术意识,但是它没有通过幻觉或者寓言来践行,而是明显地兼备了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以及对主体参与的再现(使其成为本次评选中的最佳纪录片和最佳元电影)。——Nick Bradshaw

9.《圣女贞德蒙难记》
卡尔·德莱叶, 1927年 (65票)

        《圣女贞德蒙难记》曾经是且一直是早期电影不可撼动的一部巨作,作为一部先验作品,它通过面部大特写表现了人物的泪水、热情和疯狂。多年来,这一只是一部很难理解的影片,然而即使在其遗失的几年里,《圣女贞德蒙难记》一直存在于评论界,这得益于其早期的人气,如今它依然出现在电影书籍中、戈达尔《随心所欲》里、最近的一系列放映现场上。在2010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的“电影百佳”评选中,它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影片,Jonathan Rosenbaum 更是将其视为“默片时代的顶峰,甚至是影史最佳”。——Jane Giles

10.《八部半》
费德里科·费里尼, 1963年 (64票)

        可以说,这部影片最准确地反映了创作的痛苦以及片场的凌乱,或者说导演的自恋以及自我否定,它苦涩、怀旧、温暖、批判而且有趣。梦境、梦魇、现实、回忆在同一时间维度下得以共存;观众看到的主角的世界不是现实表象,而是更倾向于他心灵体验下的面目,这也将影片与超现实主义乃至大卫·林奇联结在了一起。——Mar Diestro Dópido

11.《战舰波将金号》谢尔盖·爱森斯坦, 1925年 (63票)

12.《亚特兰大号》让·维果, 1934年 (58票)

13.《精疲力尽》让-吕克·戈达尔, 1960年 (57票)

14.《现代启示录》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9(53票)

15.《晚春》小津安二郎, 1949年 (50票)

16.《驴子巴萨特》罗伯特·布列松, 1966年 (49票)

17.并列《七武士》黑泽明, 1954年 (48票)

17.并列《假面》英格玛·伯格曼, 1966年 (48票)

19.《镜子》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4年 (47票)

20.《雨中曲》斯坦利·多南吉恩·凯利, 1951年 (46票)

21.并列《奇遇》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1960年 (43票)


21.并列《蔑视》让-吕克·戈达尔, 1963年 (43票)


21.并列《教父》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2年 (43票)


24.并列《词语》卡尔·德莱叶, 1955年 (42票)


24.并列《花样年华》王家卫, 2000年 (42票)


26.并列《罗生门》黑泽明, 1950年 (41票)


26.并列《伊万的童年》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66年 (41票)


28.《穆赫兰道》大卫·林奇, 2011年 (40票)


29.并列《潜行者》安德烈·塔科夫斯基, 1979年 (39票)


29.并列《浩劫》克劳德·朗兹曼, 1985年 (39票)


31.并列《教父第二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74年 (38票)


31.并列《出租车司机》马丁·斯科塞斯, 1976年 (38票)


33.《偷自行车的人》维托里奥·德·西卡, 1948年 (37票)


34.《将军号》巴斯特·基顿克莱德·布鲁克曼, 1926年 (35票)


35.并列《大都会》弗里茨·朗, 1927年 (34票)


35.并列《惊魂记》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1960年 (34票)


35.并列《让娜·迪尔曼》香特尔·阿克曼, 1975年 (34票)


35.并列《撒旦探戈》贝拉·塔尔, 1994年 (34票)


39.并列《四百击》弗朗索瓦·特吕弗, 1959年 (33票)


39.并列《甜蜜的生活》费德里科·费里尼, 1960年 (33票)


41.《游览意大利》罗伯托·罗西里尼, 1954年 (32票)


42.并列《大地之歌》萨蒂亚吉特·雷伊, 1955年 (31票)


42.并列《热情似火》比利·怀尔德, 1959年 (31票)


42.并列《葛楚》卡尔·德莱叶, 1964年 (31票)


42.并列《狂人皮埃洛》让-吕克·戈达尔, 1965年 (31票)


42.并列《游戏时间》雅克·塔蒂, 1967年 (31票)


42.并列《特写》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1990年 (31票)


48.并列《阿尔及尔之战》吉洛·彭特克沃, 1966年 (30票)


48.并列《电影史》让-吕克·戈达尔, 1998年 (30票)


50.并列《城市之光》查理·卓别林, 1931年 (29票)


50.并列《雨月物语》沟口健二, 1953年 (29票)


50.并列《堤》克利斯·马克, 1962年 (29票)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