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法国艺术院线MK2发展历程

MK2电影公司于1974年由法国导演兼制片人马琳·卡密兹在巴黎创立,是一家从事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制作与发行...

查看详细译文>>
张献民与贾樟柯对话:体制、青年导演与艺术院线

很多人说贾樟柯你现在通过审查了,你回到体制了,你特别想回到体制,我说我觉得那是个过程,我是特别想回到工业里面,...

查看详细译文>>
乌利希·格雷戈尔:电影充满了我的生活

我之所以去巴黎研究电影,是因为当时的德国没有像样的电影资料馆。法国电影新浪潮,至今对世界电影还是有很大的影响。...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影制作 / 正文

法国艺术院线MK2发展历程

By 1905电影网2014 . 04 . 01 艺术院线院线

法国艺术院线MK2发展历程

MK2电影公司于1974年由法国导演兼制片人马琳·卡密兹在巴黎创立,是一家从事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制作与发行的集团,它在巴黎地区还开设了多家影院,直接面向观众,推广自己出品或购买版权的电影。

        MK2电影公司(法文名为MK2 S.A),于1974年由法国导演兼制片人马琳·卡密兹(Marin Karmitz)在巴黎创立,是一家从事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制作与发行的集团,它在巴黎地区还开设了多家影院,直接面向观众,推广自己出品或购买版权的电影。


MK2电影公司MK2电影公司创办人马琳·卡密兹

 

        MK2的创始人马琳·卡密兹原本是电影导演,但因其作品带有左翼色彩,而逐渐陷入无人问津的地步。他作为导演前后拍摄了7部影片,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已经在电影界小有名气,但最后一部电影《以牙还牙》(Coup pour coup,1972年)面临没有片商愿意发行的困境,这使他决心跨足制片与发行业,并成立自己的电影院。他于1973年开始投身于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工作,然后于次年5月1日,在充满传奇色彩的巴士底广场上正式开设了第一家拥有四个放映厅的7月14日巴士底(14 Juillet-Bastille)影院-如今改名为MK2 Bastille。


大师MK2艺术院线logo



        “为了尽可能得发掘一些新的电影理念,我永远都处在不妥协的状态,永远都在与某些东西斗争。这是意识形态的斗争。”马琳·卡密兹曾表示说。他即尊重电影发行委员会内部做出的决定,也坚持“自己的电影理念”,他只想每天都“活得有意义”。


        这种独立的信念并非出自偶然而是来源于马琳·卡密兹幼年时的一段经历:1941年,还随父母住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的马琳·卡密兹年仅3岁。由于拥有罗马尼亚人和犹太人的双重身份,他的生活就像是一场恶梦,一直到现在,那可怖的记忆仍然在这位杰出电影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当时有个跟纳粹合作的铁路保安队的士兵用手枪指着马琳·卡密兹母亲的太阳穴,逼问其丈夫-一个有钱的生意人的下落。“自从那以后,我对任何压迫、勒索、谎言以及法西斯主义的行为都深恶痛绝......那都是些令我抓狂的做法。”马琳·卡密兹强调。9岁那年,他随家人离开故国前往法国巴黎避难。他从少年时代起,就痴迷于电影,并在不久以后考入巴黎高等电影学院(l'Idhec-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inématographiques)念书。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年轻的马琳·卡密兹被四处洋溢的自由气息所感染,决定投身于电影事业,并先后拍出了《Nuit noire Calcutta》(1964年)、《七天在别处》(Sept Jours ailleurs,1968年)以及《同志》(Camarades,1970年)三部所谓“扰乱时局、宣扬暴动”的片子。正因如此,才如前文所述,遭到片商的抵制,拒绝在他们的影院中放映这些作品。7年后,他终于忍无可忍,决心建立属于自己的院线。 


        1974年5月1日,马琳·卡密兹的第一家影院-7月14日巴士底正式开张营业,当时门口张贴着开幕影片-《人民的勇气》(El Coraje del pueblo,1971年)的海报,这是部反映玻利维亚矿工起义的作品。选择该片的目的不言而喻:“让电影产业与普通民众的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后者服务。”总之,马琳·卡密兹打算按照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的理念经营自己的影院。起先,他放映的都是些原版(没有经过配音的版本)长片。但是由于影院座落在长期以功夫片以及色情片为主要剧目的街区,他的经营十分惨淡。以至于作为老板的他跟公司的普通员工一样,每月就靠区区1500法郎过活,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额外津贴。马琳·卡密兹还构想将电影、绘画、音乐与摄影这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结合起来。但是在巴士底这样一个堕落腐化的街区,要实现他的雄心无疑困难重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而且还是完全改造大众口味(意即将观众的兴趣从低俗电影转向完全相反的艺术电影)的典范......”多少年后,这位毫不妥协地艺术电影的拥趸功成名就时如是说。


位于法国街头的MK2影院位于法国街头的MK2影院

 

        马琳·卡密兹还将同样的理念运用到自己的电影制片产业上。刚开始,他张开双臂欢迎那些得不到电影界承认或不受欢迎的导演-例如戈达尔拍摄的影片。这种“垃圾桶策略”(即专捡大片商挑剩的片源-冷门片,原文为stratégie poubelle)很快在1977年的戛纳影展上初见成效,MK2出品、塔维尼兄弟(Paolo Taviani、Vittorio Taviani)导演的《我父我主》(Padre padrone,1977年)一举摘得金棕榈奖的桂冠。之后的岁月里,同样由MK2制作、土耳其Yilmaz Guney导演的影片《自由之路》(Yol,1982年)和美国人加斯·范桑特导演的影片《大象》(Elephant,2003年)先后再夺金棕榈奖。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