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历史

《大路》一片的成功为费里尼赢得的国际声誉,使他与前辈的最杰出大师们不相上下。这部影片的风格与前有些不同。片中的...

查看详细译文>>
娄烨访谈(一):第五代导演精神雄厚,但电影语言极度贫乏

八十年代第一批电影学院的学生,导、摄、录、美整体毕业,就是第五代,整体进入社会,开始在电影厂体制下做片子。当时...

查看详细译文>>
新现实主义电影

新现实主义电影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产物,它反映了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新现实主义电影的 新现实主...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历史

By 1905电影网2014 . 12 . 04 新现实主义意大利历史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历史

《大路》一片的成功为费里尼赢得的国际声誉,使他与前辈的最杰出大师们不相上下。这部影片的风格与前有些不同。片中的社会背景不大明显,这是因为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些在大路上流浪的艺人。按照意大利蒙面喜剧的传统手法,人物的特色得到加强。最后,在这部影片中,某种"超现实主义"的倾向连同某种神秘主义的倾向一起被加强了。

第十八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电影

(1945-1960) 意大利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城市》海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罗马,不设防城市》海报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勃兴是西方世界战后最重要的现象。在《罗马,不设防城市》(1945年摄制)中,安娜·玛格那尼塑造了一个新型的悲剧角色,她杰出地扮演了一个上街游行参加斗争的平民妇女。


  1930年之后,有价值的影片为数很少,这些影片主要是勃拉塞蒂马里奥·卡美里尼导演的。勃拉塞蒂是一个易受影响、很有教养的人,曾摄制过各类影片,包括重现历史的影片(1930年摄制的《尼禄》和1938年摄制的《爱托烈·费拉摩斯卡》)、颂扬罗马进军的影片(1935年摄制的《老卫兵》)、以加里波第①为题材的史诗(1933年得制的《1860年》)、描写海洋的影片(1936年摄制的《阿伯德巴兰》)和以武侠小说为题材的影片(1939年摄制的《萨尔瓦特·罗莎情史》)等等。他所摄制的《钢盔》一片(1940-1941年摄制)是一部仿照《尼伯龙根》的极度夸张的最典型的法西斯影片。这部影片在战争期间曾在法国电影院上映,博得了观众的哄堂大笑。勃拉塞蒂以前摄制的几部影片比这部夸张的影片还好得多。


  ①1860年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人民领袖。--译者。


  他的那部历史片《1860年》,可说是此时他最好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不但继承了《投弹手罗兰》或《祖母的油灯》的那种意大利的传统,而且还继承了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传统。自然背景和非职业演员的大量使用,音乐的巧妙利用,以及优美的摄影技巧使这部影片带有突出的特色,尽管影片有一个当时法西斯政府强迫加入的结尾,但它却反映了伟大的加里波第时代的民间呼声。


  马里奥·卡美里尼专门摄制一些轻松喜剧和描写小市民的影片,他的手法和雷内·克莱尔很相近似。在根据马里奥·索尔达蒂一部引人入胜的剧本摄制的《男人们多么愚蠢!》(1932年摄制)以后,卡美里尼的杰出作品是一部18世纪豪华服装的喜剧片,名叫《三角帽》(1934年摄制)。


  卡美里尼与勃拉塞蒂的个别的成就虽不应予以忽视,但这些成就却不能和1914年或1945年出现的意大利学派所获得的成功相提并论。尽管如此,法西斯政府还是试图建立一种意大利的学派。1935年,继设立电影管理机关之后,法西斯政府又在罗马建立了包括几家庞大的制片厂的"电影城"。墨索里尼派遣他的儿子维多利奥到那里工作,后者在1938年摄制了一部实际上是由吉奥弗莱杜·阿列森德利尼导演的影片《飞行员鲁西阿诺·塞拉》,由此成为大名鼎鼎的导演。由于法西斯政权和意大利一些托拉斯的支持,意大利故事片产量从1930年的7部增加到1939年的84部,但艺术方面却没有多大成就。在摄制这些影片时,曾聘请了很多外国导演(如华尔特·罗特曼于1933年导演《钢铁》,麦克斯·奥弗尔斯1937年与路易·特伦克合导《意大利的雇佣兵》,比埃·谢纳尔于1937年摄制《复活节之火》)。法西斯政权的野心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卡米纳·迦洛纳于埃塞俄比亚战争后导演的那部影片,名叫《阿非利加西庇翁》(1937年摄制)。这部影片摄制时曾动员了大批象群,并用去几千万里拉的费用,可是结果比那种叫人看了无法发笑的滑稽片还糟。


  与此同时,奥古斯托·杰尼那采取法国表现殖民地影片的传统样式,摄制了《白色骑兵队》一片(1936年),获得国际上的成功,而阿姆托利·派勒尔米则利用一些古代的动人故事,先在1937年摄制《古代的那不勒斯城》一片,然后在1939年拍了一部从小说改编的《乡村骑士》。


充斥法西斯宣传内容影片《槟加西》的海报充斥法西斯宣传内容影片《槟加西》的海报

  在世界大战刚开始时,轴心国的暂时胜利曾使罗马企图称霸欧洲影坛。影片产量大量增加(1940年70部,1941年90部,1942年119部)。法西斯宣传充斥在杰尼那的《阿尔卡扎尔的士官生》《宾加西》、迦洛纳的《敖德萨在燃烧中》、阿列森德利尼的《德加拉布》等影片里,而勃拉塞蒂则想以他那部冗长的《铁花冠》(此处指《钢盔》)献给意大利一部类似《尼伯龙根》的影片。但在"白色电话片"①(这类影片来自好莱坞、乌发公司和匈牙利的通俗戏剧)中,戏剧片或喜剧片数量也是很多的。

 

  ①一种专事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主人公不外是富家小姐、公子的影片。因富有家庭使用白色的电话机,故以此为名。--译者。

 

  意大利电影的真正朋友,即准备使意大利电影走向复兴的那些人,几乎都是和法西斯政权敌对的,他们都被摈斥于制片厂之外。这些人在以影评家巴巴罗和历史学家巴西纳蒂为中心的"电影实验所"里和事实上并不象机构名称那样拥护墨索里尼的G.U.F.("大学法西斯青年团")里都可找到。青年学生们在那里可以看到被禁止上映的苏联影片和法国影片。


  自从促使法西斯政权最后崩溃的战争一开始,在这个政权日益穷途末路的时期中,这些有识之士就团结起来,为意大利电影的复兴建立起法西斯主义二十年来所不能建立的基础……


  为了拒拍庸俗的商业性影片与宣传片,"书法派"(如拉都达、索尔达蒂、卡斯戴拉尼、契亚里尼)转向改编旧的文学作品,更多的是改编上一世纪的作品,拍摄了一些理智的、细致的、冰冷的故意与现实无关的影片(如《空想家贾柯莫》、《古代的小世界》、《枪击》、《五个月亮的街》等)。


  另一些人在格里尔逊的影响下,追求"纪录片的客观性"。例如海军上尉德·罗勃蒂斯就是这样,他拍摄的那部《海底的人们》在自然背景中,用非职业演员再现了抢救一艘潜水艇的情景,接着,他督制罗西里尼《白轮船》。之后,德·罗勃蒂斯开始为一个宣传机关服务,罗西里尼也不得不为这个宣传机关效劳,拍了《航空员的归来》,尤其是《带十字架的人》这样的影片;在战时,官方的"客观性"也就是"英雄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朱塞佩·德·桑蒂斯,拍摄《人与狼》时的工作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朱塞佩·德·桑蒂斯,拍摄《人与狼》时的工作照


  和"书法派"以及"纪录派"同时发展的就是温别尔托·巴巴罗在1942年称之为"新现实主义"的流派。这一流派的理论是由《电影》杂志的反法西斯影评家们提出来的。这批评论家中最有战斗性的是德·桑蒂斯,他和抵抗运动暗中来往,要求创建一种现实主义的、大众的和民族的意大利电影。


        鲁西诺·维斯康蒂在德·桑蒂斯的协助下摄制了《沉沦》,这部影片是根据詹姆士·凯因的小说《荡妇怨》①自由改编而成,在此之前检查机关曾禁止他改编真实主义大师维尔加②的作品。维斯康蒂是让·雷诺阿培养成导演的。在《沉沦》一片中,黑衬衣与白色电话机已从银幕上被驱逐出去,代之以意大利的现实--它的街道、它的人民、它的节日、它的悲剧、它的日常生活。一种新的风格出现了,它象战前法国的成功作品,但又超过后者。这部影片虽然反映一件犯罪的案件,却没有直接触及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它含有反社会习俗的思想,使它在上映几场之后就被禁映。尽管如此,这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的杰作仍对意大利电影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①一译《邮差总揿两次铃》。--译者。

  ②季奥瓦尼·维尔加(1840-1922):意大利小说家,生于西西里岛上的卡秦纳城,是"真实主义派"的创始人之一。--译者。

 

  青年情侣演员维多里奥·德·西卡此时已做了导演。经过几次尝试之后,他选择了新闻记者西柴尼·柴伐梯尼作为他的助手。他们的第一部影片《孩子们注视我们》大胆地抨击流行的婚姻观念,也大大冒犯了日薄西山的法西斯政权。墨索里尼垮台后,在罗马成为"不设防城市"的日子里,他们拍摄了《天国之门》一片,这部影片中有几个素描镜头同一个宗教朝圣场面结合在一起,隐喻地表现意大利在战争最艰难时期的景象。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导演之一维托里奥·德·西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导演之一维托里奥·德·西卡

  柴伐梯尼曾是勃拉塞蒂《云中四步曲》的编剧,这部影片描写在一辆长途汽车上,一个推销员与一名少妇邂逅相识,这个少妇已经怀孕,推销员同意冒充她的丈夫。这部张冠李戴的喜剧采用了美国轻松喜剧的手法,但在题材的处理上却表现了墨索里尼政权摇摇欲坠时代的气氛。有许多场戏,人民群众占据着画面,他们挤在一辆古色古香的、吱吱作响的长途汽车里,这和法西斯政权宣传的"火车准点到达"的神话是何等的不协调。


  倘若轴心国得胜的话,这些新现实主义者必定很快就会被迫就范。但是,决定这个流派诞生的人民浪潮终于击败了法西斯主义,从而抵抗运动的战斗为解放了的意大利电影提供了最早的题材。


  《罗马,不设防城市》的剧本是罗西里尼和阿米台依根据一个抵抗运动的领导人的口述几乎是逐字逐句记录下来的,后者向他们逐日讲述那些为准备解放而进行的秘密斗争。罗西里尼在解放之后,立即着手拍摄这部影片,他在一无拍片许可、二无资金的条件下,在事件发生的地点,拍了这部重现当时情景的影片。影片的真实性、现代性和"当代感"突破了银幕的老框框。《罗马,不设防城市》在国际上赢得的巨大成功使新现实主义与意大利电影在全世界确立了地位。


  罗西里尼在摄制《游击队》时,拒绝应用摄制棚、服装、化妆、演员,甚至连剧本也几乎不用。罗西里尼、阿米台依和年轻的记者弗德里科·费里尼一起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拍出了一部包括六个电影短篇故事的影片。片中的游击队员、修道士、美国兵、平民妇女、擦鞋童等等,都是从兵营、女修道院里或街头拍下来的,这些人在摄影机前重现了他们过去的生活插曲。


  这种拍片方法并不排除优美的形式和细致的加工。《游击队》一片是1946年意大利影片中花费最贵的一部,它的贫乏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有人把新现实主义的诞生归因于意大利当时普遍的贫困,这种解释是荒谬的。这部影片对"美术摄影"的蔑视实际上正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创造了一种新颖的风格,这种新的风格很快在全世界各地被仿效。


  《游击队》在表现盟军进展的六个阶段上是一篇悲痛感人的抗议书,一种对战争苦难的控诉,对那些听凭他们的士兵和游击队员在沼泽地里被屠杀的将军们的一种谴责。由于影片表达了人民的内心呼声,它超越了纪事的范围,而达到史诗的高度。


《德意志零年》海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德意志零年》海报

  在《德意志零年》中,这种抒情的报道手法却显出它的局限性,因为罗西里尼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光靠一次单纯的访问根本无法充分表达出柏林在1946年的混乱情况。这部影片虽然诚挚感人,但仍然是一个外国人对一个城市和一个时期的所作的见证。


  曾经作为他的人民的代言人的罗西里尼,这时又寻找新的途径。他摄制的《爱情》安娜·玛格那尼的一出独脚戏。《圣·芳济的十一个故事》①也未能重现当年弗拉·安杰利科②的热情与高超的手法。这部崇尚宗教信仰的影片并未使好莱坞停止对《爱情》的谴责,说这部影片有渎圣主,并对罗西里尼大肆攻击,当时罗西里尼正为他新近结婚的妻子--英格丽·褒曼导演《斯特隆波里火山》这部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的影片。


  ①意大利原片名《圣弗兰西斯哥》。此片系根据意大利阿西斯镇的圣·芳济僧院的壁画故事摄制。--译者。

  ②意大利古画家,原名乔瓦尼·达·菲埃索勒(GiovannidaFiesole1337-1455)。--译者。


  解放后,重要的影片不断涌现。阿尔陀·维加诺《太阳仍将升起》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在描写抵抗者的英勇斗争、有产者的腐朽生活和希特勒的残暴方面也许胜过《罗马,不设防城市》(但还赶不上《游击队》)。在《匪徒》一片的第一部分,拉都达描写了被俘的士兵回到破残而动乱不安的意大利的情景。勃拉塞蒂在《生活中的一天》里表现出他丰富的情感。德·桑蒂斯以情节曲折的《悲惨的追逐》一片开始他的导演生涯,这部影片展示了战争刚停止后的情景:强盗与法西斯党徒同渴望分得土地的农民之间的冲突。在《生活在和平的日子里》一片中,吕奇·藏巴用粗犷的笔调描绘那些被迫卷入战争的农民的悲惨遭遇。


  维多里奥·德·西卡和柴伐梯尼拍摄的那部《擦鞋童》(描述罗马街头擦鞋儿童的戏剧性遭遇)粗看好象是《生路》的新翻版,它的重要性与真正反应只有在《偷自行车的人》《温别尔托·D》《米兰的奇迹》这三部影片完成后才显现出来,《擦鞋童》是这四部曲中的第一部。


  在《偷自行车的人》一片中,一个罗马失业者找到一个必须有辆自行车的工作,当他正在张贴影片《吉尔达》的海报时,他的自行车被人偷走了。为找回他糊口的工具,他和自己的孩子在罗马街头奔波了足足二十四个小时,仍是一无结果。这则极其普通的社会新闻却在影片中变成一场悲剧,成了对某种生活方式、某一政权与失业现象(当时就有数以百万计的意大利人常年失业)的控诉。这部作品也是对人类孤独状态的自我独白,卡夫卡对这一独白的解释是不对的:影片的主人公不是遇到抽象的不可理解的阻碍,而是直接面对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现实自然会引起他(也会引起观众)的思想觉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米兰奇迹》海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作品《米兰奇迹》海报

  这种思想的觉悟在《米兰的奇迹》一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部影片中,孤独已经让位于正在出现的团结。这个主题早在柴伐梯尼心中孕育,1940年他在《电影》杂志上发表了这个剧本,那时他喊出"打倒战争"的口号是采用神话故事的小心口气来表达的。十年过去了,他采用了一种更深入当时现实的手法。这部影片很受卓别林和克莱尔的影片的启发,它象一则寓言,含有社会要求的呼声,描写米兰的失业者对控制他们贫民区的"垄断大亨"所作的斗争。但是,虚幻的迂回表现手法使广大观众对《米兰的奇迹》一片中诗一般的隐喻不能完全理解。


  《温别尔托·D》一片是以一些退休的小公务员的孤苦伶仃生活为题材,它描写一个品行高尚的老人被生活穷困所迫,企图自杀以了残生。但影片的结论不是表现在他的自杀未遂,而是表现在影片的第一个段落(退休的公务员在议会前面示威游行)上……柴伐梯尼和德·西卡合作的这四部影片组成了意大利社会的一幅画面,成为战后新现实主义最重要的作品。


  新现实主义的第三位"大师"--鲁西诺·维斯康蒂此时重返电影界,着手拍摄关于西西里的三部曲《大地在波动》。但他只完成了《海洋的插曲》①,该片上映时被剪得七零八落(在法国尤其如此)。它叙述一个渔民家庭想挣脱鱼商的剥削,结果反而因此失去房屋与船只。生活使他们流离失所,然而他们的一个儿子终于领悟到基本的真理。维斯康蒂以一种奇妙的造型意识从现实生活里选择了一些演员,叫他们在类似非洲那样贫困的西西里背景中演出,例如那个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从事家务劳动的少妇,其动作就表现得非常生动。


  维斯康蒂由于未能完成上述三部曲,有一时期投身于戏剧工作。然而,那些认为一旦观众对抵抗运动与战争的兴趣消失之后新现实主义就将寿终正寝的人,事实证明是蹩脚的预言家。人民的潮流继续推动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向前发展,它的源泉是取之不尽的。


  ①维斯康蒂原来计划拍摄的《大地在波动》包括三个插曲,分别描写西西里的渔民、矿工和农民的贫困生活,结果只拍了描写渔民生活的《海洋的插曲》。--译者。


  除了这"三位大师"之外,藏巴的影片时好时坏,在《生活在和平的日子里》之后,他摄制的《升平年代》用粗犷的真实手法再现了墨索里尼政权下十五年间西西里的小资产阶级的生活。在那些昔日的"书法派"中,索尔达蒂拍摄的《逃亡到法国》表现出他强烈的反法西斯情绪;拉都达以一种深受卡尔内影响的风格,在《铁石心肠》一片中热情讴歌了一个意大利女人同一名美国黑人士兵的爱情。在《波河上的磨坊》中,他表现了1900年左近工人们的斗争,更出色地显示出他的个性。卡斯戴拉尼最终也抛弃了矫揉造作的手法,在《在罗马的阳光下》和《春天》的影片中也以歹徒小说的那种生动和悲天悯人的笔法来叙述故事情节。


朱塞佩·德·桑蒂斯代表作《艰辛的米》海报朱塞佩·德·桑蒂斯代表作《艰辛的米》海报

  来自"实验中心"的新的一代,随着德·桑蒂斯、谢尔米和艾姆尔的出现而宣告诞生。桑蒂斯以其《艰辛的米》取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尤其在美洲),该片描述农业临时雇工的生活,笔法热烈真挚,尽管有些场面过火或采用了一些戏剧的俗套。他的《橄榄树下无和平》在形式上更为细致,却未能赢得《艰辛的米》那样广泛的观众。


  谢尔米因摄制《在法律的名义下》这部描述西西里岛及其黑手党的影片而出名。他那部《希望之路》如果在结尾时不是那样情节离奇以致不真实的话,很可能成为一部描写流浪意大利各地的失业者的出色史诗。鲁西诺·艾姆尔原来是搞艺术纪录片的,他在《八月的星期天》中,用感人的细致描写,表现一些罗马的家庭在海滩上度过星期天的各种喜怒哀乐的情景。


  仅仅五年时间,新现实主义就为意大利电影打开了重要的国外市场,这是那些采用《卡比利亚》一片的风格制作的大场面罗马故事片(最好的一部是勃拉塞蒂的《法比奥拉》)所未能办到的。无论人们怎样说,意大利的公众喜爱这个新流派是确凿无疑的。意大利的影片产量猛增到年产100部左右,同时好莱坞已不能再垄断意大利百分之九十的放映节目。新现实主义充满活力,能够不断更新,日益多样化,并且使那些伪充为新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杰尼那的《沼泽地的姑娘》)相形见绌。到了1950年左右,这股浪潮越过国界,为许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导演手法,也因此而涌现出一些国际知名的明星。


  由于明星制的到处泛滥,好莱坞控制着一部分的影片生产,严格的检查制度造成创作的贫乏,某些制片方式的僵化和商业化--这一切都造成了1955-1958年间的电影危机,使许多企业破产,艺术的进步停顿。

  1950年后,新现实主义又产生了新的一代,它以安东尼奥尼、费里尼、利萨尼马西里等人为代表,而老一代的导演们则各有不同的机遇。


  罗西里尼孤芳自赏。尽管他的《欧洲51年》情节颇为感人、他的《意大利游记》描写极为详细,但是这两部影片比起《游击队》或《罗马,不设防城市》来要逊色得多。此后他从远东带回《印度》一片,又以《德拉罗弗尔将军》一片回到战争年代的题材。


  维斯康蒂又回到电影界,拍了《情欲》一片,这部影片根据作家波阿托的小说改编,描写一个发生在意大利统一时期的爱情悲剧,是一部令人想起1860年间"点彩派"画家(tachistes)和裘舍普·维尔迪①的音乐的影片。片中死亡与爱情,情欲与背叛的合唱就象是一出因其现代性而与新现实主义有联系的歌剧那样被发展到最高潮。维斯康蒂在拍了那部颇有争议的《白夜》之后,又以《罗科和他的兄弟们》(1960年)这部新现实主义的悲剧达到他的新的艺术高峰。此后他又拍了内容极为丰富的《豹》和描写一个类似厄勒克特拉②那样女子的《桑德拉》。


  ①意大利歌剧作曲家(1813-1901)。--译者。

  ②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和索福克勒斯分别创作的同名悲剧中女主人公,她与其兄一起,为报父仇而殉身。--译者。


《罗马11时》海报《罗马11时》海报
  一条社会新闻启发了柴伐梯尼和德·桑蒂斯来拍摄《罗马11时》:为了应征一个雇员的位置,二百名妇女挤在一个楼梯上,楼梯因经受不住重量倒塌,好几个妇女遇难死去。老导演杰尼那曾以此事件为出发点,拍了一部很庸俗的影片《三个被禁止的故事》。柴伐梯尼和德·桑蒂斯在年轻的记者艾里奥·贝特里的帮助下,对此事作了细致的社会调查,然后写出剧本,描写十个妇女受命运的驱使汇集到事件发生的地点,然后又分散到各个不同的方向。《罗马11时》这部影片百分之九十是在摄影棚里拍摄的,由意大利优秀的演员演出,它由于表现失业妇女的不幸遭遇,使新现实主义达到又一高峰。


  这次大胆的尝试成功之后,德·桑蒂斯要等待好几年之后才能在南斯拉夫拍摄一个他久已萦绕心头的动人题材:《一年长的道路》。在此之前,他在《安娜·赛契奥的丈夫》一片中,描述了那不勒斯城的生活和一个红颜薄命的妇女。此后他回到他的故乡丰迪,拍摄了《在恋爱的日子里》这部充满热情的田园情史,在《人与狼》一片中他描写山地人民的贫苦生活。但是,由于拍摄时受到种种限制,上述影片没有一部比得上《罗马11时》或《悲惨的追逐》。


  柴伐梯尼由于他倡议的《城市里的爱情》这部集锦片把新现实主义提高到一定高度,这部影片是他要求五个新兴的导演(安东尼奥尼、利萨尼、马西里、蒂诺·里西和费里尼)在拉都达的指导下不用布景、不用专业演员来重现真实的事件。蒂诺·里西尖锐地显示了一次民间舞蹈中发生的悲剧与喜剧;利萨尼描写了妓女们的生活;费里尼讲述一场粗暴撮合的婚姻产生的恶果;马西里通过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再现了一则社会新闻(一个妇女迫不得已抛弃了自己的孩子);安东尼奥尼则走得更远,要求几个人物"再来"一次自杀未遂的情景。这种集锦片很可能推动新现实主义走向法国人称之为"真实电影"的道路。


  作为影评家、电影史家、理论家、客串演员、编剧、卓越的纪录片作家(如《南方游记》)的卡洛·利萨尼是在29岁才开始导演生涯的,他导演了《注意匪徒!》一片,由当时还未出名的年轻女演员季娜·罗洛勃丽季达主演,片中有描述热那亚地区抵抗运动的一个插曲。此后,利萨尼根据普拉托里尼的小说拍了他的杰作《苦难情侣》。这部情节复杂、手法巧妙、内容感人的影片以一种受理性节制的热情重现了法西斯主义猖獗之时佛罗伦萨一条小巷的生活。《世界末日之夜》一片表现黑衫党徒在荒凉的街道上捕人的情景,这部影片是一部杰出的电影作品。


  马西尼在集锦片《城市里的爱情》中开始导演工作时年仅23岁,他的第一部成功之作为《放逐犯》,叙述1943年9月意大利政局剧变中一桩恋爱的和社会的激烈冲突事件。这部作品充满真挚的感情和激情,显示这位年轻导演的才华,但他还要等待五年之后,在《海豚》一片中才再次获得表现自己的机会。


  弗德里科·费里尼原先是漫画家和新闻记者,1943年后是罗西里尼、谢尔米和拉都达的大部分影片的编剧。拉都达邀他参加《杂技之光》的导演工作,这部影片在伤感、苦涩的幽默上已带有浓厚的"费里尼色彩",费里尼以这种幽默描绘一些在意大利城镇中巡回演出的杂耍艺人的悲惨生活。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右)与其妻子拍摄茱莉艾塔·玛西娜拍摄《大路》(《道路》)时的工作照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右)与其妻子拍摄茱莉艾塔·玛西娜拍摄《大路》(《道路》)时的工作照
  之后,费里尼利用他当年绘制连环画的经验,拍了那部不同寻常的《白酋长》,描写一个连环故事画的女读者遇上了自己梦想中的白酋长,又发现一个胆小如鼠的人(由阿尔培托·索尔蒂以罕见才能扮演)。《浪荡儿》(Vitelloni)这部影片记述一些青少年的生活。在费里尼的家乡里米尼,一帮年轻人手头上有些零钱,成天在街头游荡,吃喝玩乐,消磨时光。这部影片很有些契诃夫某些短篇小说的气息,它塑造的社会典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如此吻合,而"Vitelloni"这个意大利词在法语中就被用来专指资产阶级中的那些"无业游民"。


        《道路》一片的成功为费里尼赢得的国际声誉,使他与前辈的最杰出大师们不相上下。这部影片的风格与前有些不同。片中的社会背景不大明显,这是因为影片的主人公们是些在大路上流浪的艺人(杰尔索米娜由季奥丽爱塔·玛茜娜扮演,藏巴诺由安东尼·奎恩扮演,伊尔·玛托由理查·巴塞合尔脱扮演)。按照意大利蒙面喜剧的传统手法,人物的特色得到加强。最后,在这部影片中,某种"超现实主义"的倾向(这在《浪荡儿》一片中已可看到)连同某种神秘主义的倾向一起被加强了。


  尽管这部影片在某些方面令人感到不舒服,充满着"理智主义"的气味,它却能震撼为数最多的观众。虽然,伊尔·玛托这个人物显得太做作、太脱凡俗,藏巴诺与杰尔索米娜这两个人物却远超出他之上,各自形成两个(不幸)普遍存在的社会典型:一对夫妇,女的被当作商品,由她的丈夫买去,象一个动物似的受虐待……


        《骗子》一片在商业上成就不大,它以那些棚户居民,即一些象狼那样生活和死去的小拐骗手,作为悲惨的主人公。这部影片同果戈理的《死魂灵》构思相仿,故事带有苦涩味,但迄未达到绝望的地步。在《卡比利亚的夜》一片中,季奥丽爱塔·玛茜娜扮演一个满怀希望的富于战斗性的妇女,影片结束时,这位"女堂吉诃德"虽然受尽欺凌,一无所有,但依然对生活与人们充满信念。


  获得巨大成功的《甜蜜的生活》表现上流社会无法摆脱死神的恐吓威胁,一直被现代生活中的忧虑不安所左右、所纠缠。继此之后拍摄的《八部半》是一部象吐露内心隐秘的作品,很似虚构的自传,情节繁多,表面上看来似乎很混乱,却安排得颇具匠心。费里尼此后又回到对妇女生活情况的研究上,和他的妻子玛茜娜拍摄了《朱丽叶与精灵》,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象"圣·安东尼的诱惑"①那样的梦境中,最后才觉醒过来。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是由《电影》杂志和"实验中心"培育成导演的。他曾做过编剧,当过马塞尔·卡尔内的助手,拍过纪录片(《清洁的都市》《甜蜜的谎言》),他最初摄制的故事片《一个爱情的故事》是在米兰资产阶级的背景展开的。在《被征服的人》(描述青年人悲惨经历的三个故事)和《女友们》(根据巴威塞的一篇小说改编得很美的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始终停留在中产阶级的立场上。他的笔调与风格很富个人特色,他那不受拘束的尖锐描写,紧张的节奏,他那种带同情的"间离效果",加上他更多地研究平民之外的其他阶级,这一切都丰富了新现实主义。后来,他在《呐喊》一片中转向平民阶层,通过一个走投无路的流浪汉的遭遇描绘了现代意大利的一幅悲惨图画。


  ①"圣·安东尼的诱惑",意指受到魔鬼的诱惑。法国作家福楼拜曾以此为题写过长篇小说(1874)。--译者。


《奇遇》日版海报《奇遇》日版海报
        《奇遇》一片表现一个发生在利帕里群岛和西西里岛上的奇特的探索。一对男女寻找他们失踪的女友,结果却发现了另外的事情。笔调忽冷忽热,若即若离,惟妙惟肖地再现现代人的焦虑状态。安东尼奥尼继续用这种笔调在《夜》一片中描写米兰一对富裕的资产者夫妇互不了解,终于分离。《蚀》这部影片和前两部构成一种三部曲,它的主题是一个妇女(莫妮卡·维蒂扮演)幻想的破灭,她最初以为自己爱上了一个年轻而自私的金融家(阿兰·德隆扮演),后来她孤苦伶仃地独居在令人窒息、荒凉的罗马。《红色沙漠》一片色彩华丽,有些画面几近抽象,由《蚀》片同一女演员扮演一个由于内心苦恼,更因腊万纳郊区的工业萧条而患歇斯底里的女人。

  由于他们的辉煌成绩,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在1955-1965年间跻身于当时世界名导演的前列。


  拉都达靠他那部平淡无奇的影片《安娜》在商业上大获厚利之后,也拍了一部他最佳的影片《外套》,该片把果戈理的一篇小说里的故事情节移植到今天的意大利。柴伐梯尼是这部给新现实主义引进一种抒情风格(这在《米兰的奇迹》和费里尼的影片中也都可以看到)的作品的编剧。拉都达此后又满怀热情改编了季奥瓦尼·维尔加的作品,摄成《卡拉伯尔的牝狼》,又在《康达里娜》一片中描绘一个过于富有的青年女子的可悲结局。

  在前"书法派"的其他成员中,马里奥·索尔达蒂满足于拍摄大量商业性的产品,只有那部根据莫拉维亚①原作改编的杰出影片《外省女郎》是例外。


  ①莫拉维亚(1907-):意大利著名作家。--译者。


  雷纳托·卡斯戴拉尼拍了他最佳的影片《两文钱的希望》。这部影片的剧本是他从维苏威火山边上的一个穷苦山庄的居民口述中直接记录下来的。这部真实、激烈而带有揭露性的作品蕴含着人的热情,这种热情正是他那部具有"书法派"那种豪华而冰冷的特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他后来导演的那些平庸影片所缺乏的。


  在藏巴导演的大量影片中,应该提到的是他那部描述天主教民主党统治时期情景的《升平年代》。谢尔米先在他的《铁路员工》一片中担任主角,后来又在《稻草人》中,稍为改头换面,也扮演了这类角色,之后,他摄制的《意大利式的离婚》《被诱骗与遗弃的女人》两部影片在商业上获得极大的成功。


  爱德华多·德·菲利波原是那不勒斯著名的戏剧作家(他是名噪一时的斯卡尔贝塔的儿子),长期以来曾作为电影演员,把一部分戏剧传统带到意大利电影中,后来,他成为导演。他最成功的影片是《那不勒斯的百万富翁》和《那不勒斯人在米兰》。


《那不勒斯的黄金》海报《那不勒斯的黄金》海报
  自从《终点站》一片失败之后,德·西卡拍了一部由六个故事组成的集锦片《那不勒斯的黄金》,其中应该提到妓女的故事和一个孩子的埋葬,通过该片还发现了一位新的女明星--索菲娅·罗兰《屋顶》一片是德·西卡根据柴伐梯尼的一个题材拍成的,这部影片真诚而勇敢地提出房荒问题,可是在形式上却刻板地模仿了《偷自行车的人》的程式。继这一新的努力之后,这位导演又拍了几部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或失败的影片,但自1955年以后,他未能拍出一部接近于他战后成功之作的影片。


  在1955-1958年不景气时期里,因循守旧、闹剧式的现实主义、新书法主义、由"白色电话片"改头换面的民粹主义作品(如《面包、爱情与幻想》),到处泛滥,另一方面严厉压制知识分子的检查机关对影片的大事删剪,又消灭和糟蹋了许多人才与题材。


  为了继续成长,新现实主义这棵大树就必须向四面八方伸出枝杈,使它的样式与风格多样化。这个学派在1959-1960年间已由维斯康蒂、费里尼、罗西里尼、安东尼奥尼等人的成功证明其蓬勃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许多新的人才(朱尔里尼、弗兰塞斯科·罗西艾尔玛诺·奥尔米、V.德·塞塔、艾里奥·贝特里等人)又形成了一个新现实主义的"新浪潮"。


  摘自《世界电影史》

  作者: 乔治·萨杜尔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译者: 徐昭 / 胡承伟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