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1:人物、情节与剧作结构

威尔斯对邪恶的认识是成熟的和复杂的,且很少是成规化的。他是他那一代少有的儿个美国影片制作者之一,他们在探索人类...

查看详细译文>>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5:成型过程与法国新浪潮

威尔斯始终是评论家的宠儿,尤其在法国。威尔斯是《电影手册》的评论家们偶像化了的灵感源泉,这个杂志是新浪潮的先锋...

查看详细译文>>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3:革命性的摄影

摄影师格莱格·托兰德认为,《公民凯恩》是他事业的高峰。这位摄影师老将认为,他可以从那个“神童”(即奥逊·威尔斯...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电影制作 / 正文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2:讲故事的方式大于故事本身

By 1905电影网2014 . 11 . 27 公民凯恩奥逊·威尔斯周传基影片分析解读主观视点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2:讲故事的方式大于故事本身

影片中有五个不同的讲故事的人,每人都讲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多叙事的技巧迫使我们去衡量每个叙事者的倾向性和偏见,《公民凯恩》也是他们的故事。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五次闪回基本上是顺时的,且时有重叠。但即使是当叙述的事件重叠时,我们也依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

[ 周传基著 ]

三、暖昧性:新闻片+五个主观视点

《公民凯恩》海报《公民凯恩》海报

  影片通过一系列闪回的重复模式把事件的时间顺序打乱,从而使威尔斯得以在时空中跳跃,不必严守时间顺序就直接切到凯恩生活中的不同时期。为了使观众有一个综览,威尔斯在影片开始不久表现的新闻短片中,介绍了凯恩一生中的大多数主要事件和人物,而对这些事件和人物在后来的各个闪回中又都做了更深入的探索。显而易见,当一个故事不是用直线的、按时间顺序的方式来讲述的时候,是有失有得的。所失的是任何按传统方式讲述故事的悬念,它一般提出问题:主人公要求什么?他或她是怎样设法去得到它的?在《公民凯恩》中,主人公几乎从一开始就死了。我们只有被迫从其他人的角度把他的一生拼凑起来。


        影片中有五个不同的讲故事的人,每人都讲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多叙事的技巧迫使我们去衡量每个叙事者的倾向性和偏见,《公民凯恩》也是他们的故事。但从整体上来说,这五次闪回基本上是顺时的,且时有重叠。但即使是当叙述的事件重叠时,我们也依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例如,李兰对苏珊歌剧首演的叙述就染上了他对她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在该段落中,突出的是一个升降机的移动镜头所造成的喜剧效果,其结果实际上是一句俏皮话。当苏珊开始唱第一首抒情曲时,摄影机开始上升,仿佛要升天似的。当她继续唱下去时,她那单薄而平淡的声音随着摄影机继续向上的路程而逐渐变得越来越虚弱。摄影机经过沙带、绳缆和跳板,直到它最后来到站在狭窄过道上的两个舞台工人,他们看着下面的表演,听了一阵子,转过头来面面相对。一名舞台工人滑稽地把手指头摆到鼻子上,仿佛在说,“真臭。”然而当苏珊重述这同一事件时,摄影机的机位却主要是摆在了舞台上,而且当幕启后是逆光,根本无法看到观众席里的人,这一处理就将苏珊被观众拒绝的感受视觉化了。这时,该段落的调子不再是滑稽,而是痛苦的了。


        威尔斯的叙事策略有些像三棱镜:新闻片和那五个接受采访者,每一个都对同一个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不同的视点。新闻片让我们迅速浏览了凯恩公众生活中的高峰;撒切尔的叙述带有他对有钱有势的人在道德优越上的绝对自信;伯恩斯坦的故事浸透着感恩和他在年轻时对凯恩的忠诚;李兰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角度:他根据凯恩实际干的事而不是他所说的来判断他;苏珊是讲故事的人中受害最深的,然而她也是最有感情和最敏感的;雷蒙,那个管家,装着比他实际知道得多。他那短暂的闪回仅仅结束了汤姆逊的采访。


        需要说明的是,汤姆逊在本片中作为一个采访者,从来没有正面出现过,在采访过程中,他要么是以背影出现在画框的角落里,要么是干脆在画外,于是导演就这样让观众占据了这一采访者的视角,也正是这一点造成了全片本身就呈现为纪录电影的形式。

 

        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各个视点中对凯恩的不同表现。

  1.新闻片综览:9’

        该段落是影片故事叙述的中枢、大纲,它讲述了凯恩的一生,但只是简短介绍,具体事件在后来其他人的闪回中进一步深入。新闻片中的段落与后来在其他闪回故事中表现的事件有对应的关系。如,新闻片中插入了报纸上的爱米丽、凯恩和他们的儿子在麦迪逊广场外照的相片,解说员告诉我们爱米丽和她的儿子在1918年死于一次摩托车事件。而后来我们在李兰的闪回段落中看到了这张照片被拍摄的那一时刻。再有,新闻片中凯恩和苏珊结婚后从法庭出来的段落,也在后面扩展为苏珊故事中的一个场景。


        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形式:跳跃的、删节的、省略的。

        该段落确立了影片的创作方法:互相抵触的观点、互相矛盾的判断。如撒切尔说凯恩是共产党,工人说他是法西斯分子,凯恩自己则说他是美国人。


        该段落的作用:模仿新闻片独特的电影形式以证明确有其人(该段落是由雷电华的新闻片部门剪辑的,为的是追求与新闻片的形似。而在该段落的拍摄中,也模拟了新闻片的拍摄手法,如透过栅栏拍在上都的凯恩,因要强调出偷拍的感觉,故摄影机是晃动的,而凯恩也不时被栅栏条所挡住),同时又产生了双重的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在看两部电影,亦即观众在和报社的编辑们一起观看这部有关凯恩的新闻片的同时,又是在看奥逊·威尔斯所执导的《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剧照《公民凯恩》剧照


  2.撒切尔闪回:12′

        ——凯恩的童年:撒切尔成为其监护人

        ——第一份报纸《问事报》

        ——在30年代经济上的下坡路

        在撒切尔的眼中,凯恩是一个任性、不懂事、傲慢、不守常规、自作聪明的人。

 

  3.伯恩斯坦闪回:18’24″

        ——《问事报》早期

        ——原则宣言

        ——晚会(发行量大增)、建成出版帝国

        ——与爱米丽订婚


        伯恩斯坦的回忆视角体现了他对凯恩不加批判的英雄崇拜。和李兰相比,伯恩斯坦智力较弱,且把友谊摆在了原则之上。该段落同时也带出了伯恩斯坦的滑稽的天真:他对忠诚是如此盲目,以致于他看不到凯恩的缺点和邪恶。他更应该说是凯恩的一个忠实的仆人。

        该段落充满了轻松的喜剧色彩,而这主要是利用对话重叠的手段造成的。

        在伯恩斯坦的眼中,凯恩是一个有高度原则的人,有头脑,懂生意经,热爱普通人。凯恩的形象充满魅力、令人惊奇。

 

  4.李兰的闪回:34″18″

        ——与爱米丽婚姻的瓦解

        ——与苏珊相遇

        ——竞选

        ——被揭发

        ——竞选失败

        ——与凯恩发生争执:低角度


《公民凯恩》剧照《公民凯恩》剧照


        ——再婚

        ——苏珊的首演:居高临下的态度(详见前文)

        ——凯恩替李兰写评论

        ——决裂

        在这一段落中,我们看到李兰自身的温文尔雅,且如上所述,他品评凯恩的角度、视点都更为严格。于是,在他的眼中,凯恩是一个只爱自己的人、一个没有信念的人,是群众的叛徒。


  5.苏珊的闪回:21 ‘

        ——歌剧的排练与首演:痛苦的态度(详见前文)

        ——巡回演出失败

        ——自杀未遂

        ——和凯恩在上都半隐居的年代

        ——出走

        苏珊是影片中我们所看到的唯一一个被凯恩的死讯击垮了的人。在汤姆逊的采访结束时,汤姆逊说道:“你知道,不管怎样说,我总觉得有些为凯恩先生惋惜。”苏珊回答道:“你以为我不吗?”正是这一矛盾的感情使得苏珊眼中的凯恩既是自私的、残酷的,又是可怜的。

 

  6.管家雷蒙的闪回:4’48″

        ——苏珊出走后,凯恩砸卧室

        ——发现玻璃球

        ——茫然离去:镜子

        在雷蒙的闪回中,关于凯恩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当那年事已高的凯恩发现那个玻璃球后,嘟嚷了一句“玫瑰花蕾”,然后他茫然地沿着一个过道走下去,手里拿着那个玻璃球。当他走过一排两面相对的镜子时,我们看到他的形象重复到无限,它们全是凯恩。于是我们从雷蒙的视角看到了凯恩的又一面,即一个受伤的、被弃的、孤独的隐居者,这也是自我中心达到极限的必然结果。


《公民凯恩》剧照《公民凯恩》剧照


        实际上,该片讲述故事的方式远比它所讲的故事有价值。通片看来,这五个主观视点恰形成了一个客观的视点。正如原剧本结尾处汤姆逊最后的总结(在完成片中,这一段台词被删掉了):“他是世界上最正直的人,但配带着一条宽一码的极不老实的饰带。他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又是一个反动派。他是一个恩爱丈夫,但他的两个妻子都离开了他。他具有一种罕见的交朋友的才能,但他伤了他最老的朋友的心。”也就是说,凯恩的矛盾性格依旧,玫瑰花蕾的悬念是徒劳的搜索,因为“不可能用一个字来解释一个人的一生。”而最后“玫瑰花蕾”雪橇的出现并没有“解释”凯恩,相反只是再次证明了汤姆逊的搜索是徒劳的——这一线索被烧成了灰、烧成了烟。序曲的倒转恢复了凯恩一生的壮丽,由人的性格根本不可能被看透而产生的尊严。请对比,序曲的开场是从一块钉在栅栏上的、上书“私人领地,不得进入”的牌子的特写开始,然而,摄影机却无视这一声明,径直随着升降机向上运动。在三次叠化后,摄影机终于越过了栅栏,进入了上都这片私人领地,或者应该说是进入了凯恩的私人领地。实际上,不难发现,影片全片就是一个试图进入人物内心的私人领地(凯恩的矛盾性格)的过程。然而,在影片的终曲,随着摄影机退出栅栏,退出那块写着“私人领地,不得进入”的牌子,也就保证了凯恩内心的自我依然没有遭到践踏,一切依然是暖昧的。


【查看更多】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1:人物、情节与剧作结构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2:讲故事的方式大于故事本身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3:革命性的摄影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4:声音、剪辑和美工

周传基老师读解《公民凯恩》5:成型过程与法国新浪潮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