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简介

起始时间

诞生原因

产生条件

代表人物

产生背景

文化体现

相关词条

刻在祭坛上的电影:寺山修司的符号实验和颓废美学(一)

这是一部艳丽得不能再艳丽的悲剧,悲剧得如此彻底。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妓女们因为纷纷陷入...

查看详细译文>>
新藤兼人——以共产主义公社模式拍片

对西方观众来说,《裸岛》是申诉无产阶级苦况的杰作,岛上一家不啻是自身存在处境中的囚犯,全片弥漫悲观消极的气息,...

查看详细译文>>
日本电影新浪潮

当电影新浪潮席卷欧洲之时,日本电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反建制成了新的人生目标,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基础知识 / 正文

日本电影新浪潮

By 1905电影网2014 . 11 . 21 日本电影新浪潮大岛渚吉田喜重寺山修司

日本电影新浪潮

当电影新浪潮席卷欧洲之时,日本电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反建制成了新的人生目标,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


        日本新浪潮(日语:日本ヌーヴェルヴァーグ)是影评人对于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的一些日本导演与他们的电影作品所给予的称呼,他们主要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日本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羽仁进敕使河原宏增村保造筱田正浩大岛渚藏原惟缮今村昌平铃木清顺中平康新藤兼人等人。


日本新浪潮旗手大岛渚日本新浪潮旗手大岛渚


简介


        日本新浪潮,也被称为“松竹新浪潮”。最早见于1960年6月5日号的《读卖周刊》,记者长部日出雄和大沼正为配合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首映式所做的专题报道《日本电影的“新浪潮”》。文中采用了当时正在法国风起云涌的“新浪潮运动”这一时髦词汇,将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三人为代表的松竹新晋称作“松竹新浪潮”和“日本的新浪潮”,此名词因富有时代意义而立即被各大报章转载。



在大岛渚葬礼上的筱田正浩,身后尾随的是其妻子著名女星岩下志麻在大岛渚葬礼上的筱田正浩,身后尾随的是其妻子著名女星岩下志麻

        大岛渚、松本俊夫、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寺山修司、铃木清顺、今村昌平、增村保造构成了日本新浪潮的主力阵容,因为这些年轻导演大多来自日本的同一家电影公司——松竹电影公司,于是“日本新浪潮”也被称为“松竹新浪潮”。


起始时间

        狭义的日本新浪潮,以《爱与希望之街》公映为起点,以《日本的夜与雾》被松竹首脑停映,大岛渚等人退出松竹,自组“创造社”为终点,寿命只有短短3年(1959—1961年),几乎与轰轰烈烈的“安保斗争运动”共存亡。


        广义的日本新浪潮,则历经20世纪60年代的炽热和70年代的严寒,苦撑到1983年,以寺山修司的死而结束。


诞生原因


        1960年大岛渚连续推出了《青春残酷物语》和《太阳的墓场》,之后拍出了一部影响日本电影史,激发随后日本新浪潮的第四部电影《日本的夜与雾》。该片以安保斗争为背景,内容批判斗争过程失败的学生和日本共产党,正好响应因当时日本与美国签署了安保条约,而引起大学生普遍高涨的反美情绪。


        在《日本的夜与雾》上映期间,社会党浅沼委员会长遭右翼少年行刺,城户四郎有见如此敏感,遂在该片放映四天后,实时停映。松竹公司解释为票房不佳,但大部分评论都认为某政坛界人物向松竹施加压力,要求停映。大岛渚大感愤怒,离开松竹公司,成立了独立电影公司创造社。有见大岛渚成立自己的公司继续拍片,有些大公司的导演(今村昌平和增村保造等),或自己成立公司的导演(新藤兼人和敕使河原宏等),蜂拥出来拍摄首部作品,“日本新浪潮”因此出现。


赖使河原宏赖使河原宏


产生条件
        一、电视的出现与兴盛,导致日本电影工业效益大幅度的衰退,传统的大公司制片方式随着新东宝电影公司宣布破产逐渐瓦解,就为新浪潮导演的成长温室——独立制片方式带来了有利的条件。


        二、政治上的灰暗,使一些年轻人对生活对政治产生失望的感觉,这就类似于法国新浪潮对政治社会的反应一样(新浪潮这一名词本就是来形容20世纪50年代末法国的一些年轻人),这就为新浪潮导演的诞生提供了人力基地。


        三、法国新浪潮与同时发生的波兰电影运动(新浪潮)的影响,尤其是后者,为如大岛渚等一批导演的题材、风格选择带来巨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


        新浪潮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为大岛渚,他的作品《青春残酷物语》(1960)、《太阳的坟地》(1960)、《日本的夜与雾》(1960),被认为系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的日本新浪潮电影,大岛被评论界称为新浪潮派的旗手。日本的新浪潮在追求新的表现手法上与法国新浪潮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之后者更侧重于政治性。



铃木清顺铃木清顺

        与大岛同时期的新人还有吉田喜重和筱田正浩,他们三人先后脱离松竹公司,同日本艺术剧院协会(创办于1963年,简称ATG)合作,大岛拍摄了《绞死刑》(1968)、《仪式》(1971),吉田拍摄了《爱神十虐杀》(1970),筱田拍摄了《情死天网岛》(1969)、《沉默》(1971)。


        评论家们将ATG作品的特点归纳为“抛弃古典的电影技巧,对现实明辨是非,探讨人的精神,特别是探明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这类影片在电影界内部虽受重视,但不为一般观众所欢迎。


        新浪潮三杰:大岛渚、吉田喜重、筱田正浩并成为日本新浪潮三杰。


产生背景


        “新浪潮”首次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法国,用来描述当时一群新进的年轻导演带动的电影风潮。《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ema)的影评人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拍摄了他们的处女作《四百击》《筋疲力尽》,从此一批反对体制、挑战权威的年轻导演的作品相继问世,电影记者弗朗索瓦·吉牢德在《快报》上将其命名为“新浪潮”。这场没有固定组织、没有完整纲领的运动,是电影史上的一场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且影响延续至今。


        当电影新浪潮席卷欧洲之时,日本电影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反建制成了新的人生目标,日本新浪潮的年轻导演反叛小津安二郎黑泽明木下惠介等前辈巨匠,强烈涉指时政和现代化背景下的存在主义。他们从一开始就否定小津安二郎等战前大师们构筑的“电影世界”,批判大师风格过时、观念保守,拍出了一系列与当时日本主流电影截然不同的作品,在激烈、犀利的电影手法中加入了严肃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色彩,使得日本电影进入一场电影艺术的高度喷发。


《青春残酷物语》剧照《青春残酷物语》剧照


文化体现


        “菊花与剑”是日本典型的矛盾特点。菊花是日本天皇皇冠上的图案,象征温柔与美丽,而剑是日本“武士道”的标志,象征着战斗。日本人认为菊花与剑的结合正是日本文化特色的最终表现,认为武士在死的那一瞬间是最壮烈,最美的一刻。同时,日本人也颇喜欢樱花,因为樱花来的快,凋落的也快,正象是武士拼搏至死的象征。


        在日本新浪潮之中诞生的大多导演,在拍片风格上迎和了这一特色,即暴力作为美学的评判。也对后来如北野武等一些导演的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词条
相关词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