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词条

好莱坞怎样谈生意?

在大多数情况下,买家会要求编剧写作费用依照版权购买费的一定比例计算。尽管这是可以商榷的,但在实践中大多会被接受...

查看详细译文>>
【试读】莫里康内: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

有一部电影因为阴错阳差最后没能合作,那部电影是《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导...

查看详细译文>>
构建谋杀:插入镜头与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中的面孔是模糊的、可交流的、富有表现力的,它呈现了另一种紧张关系:爱普斯坦将面孔视为肌肉与软骨的集合,...

查看详细译文>>
当前位置 : 首页 / 历史人物 / 正文

蔡楚生——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

By 1905电影网2014 . 09 . 26 蔡楚生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中国电影现实主义

蔡楚生——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

《渔光曲》上演,获得全国广大观众空前的热烈欢迎。当时上海已进入酷暑的季节,影片竟赢得连映了84天之久的空前盛况。1935年2月,《渔光曲》“以其勇敢的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潮阳文光塔下的蔡楚生铜像,坐落在一片葱翠的林木中,数棵高耸挺拔的木棉树簇拥在栩栩如生的铜像周边。眼镜背后蔡楚生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邃而犀利,正无限深情地注视着前方他挚爱的这片故土,仿佛在回忆中国电影走过的百年之路。铜像的基座镌刻着邓颖超的亲笔题词:“蔡楚生先生是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铜像后面的碑文是由夏衍撰文、吴南生手书的“蔡楚生同志之碑”碑文。


初试啼声,展露创作才华

        潮阳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往今来英才辈出。被称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开山祖师,中国“第一代导演”代表的郑正秋和驰名中外的电影大师蔡楚生都是潮阳人。中国电影大师蔡楚生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故乡潮汕度过的。


1932年7月,聂耳与电影界、音乐界友人在上海高桥海滨浴场的合影(前排左起:黎锦光、周克、聂耳、黎莉莉、陈燕燕、史文华等,后排左起:蔡楚生、史东山、王人美、孙瑜等)1932年7月,聂耳与电影界、音乐界友人在上海高桥海滨浴场的合影(前排左起:黎锦光、周克、聂耳、黎莉莉、陈燕燕、史文华等,后排左起:蔡楚生、史东山、王人美、孙瑜等)


        1906年1月12日,蔡楚生在上海出生,6岁时随家人返回原籍潮阳读书生活。蔡楚生在家乡读完了四年私塾后,12岁时就离开了潮阳家乡,到汕头市一家小杂货铺当学徒。他以包货物的旧报纸做课本,以广告画、商标纸为美术教师,靠字典刻苦学习。1925年,大革命的洪流在汕头汹涌展开。当时各行业纷纷成立了工会和各种进步组织。19岁的蔡楚生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自编自导自演,积极开展文艺宣传活动。当上海华剧影片公司来汕头拍摄影片《情奴》时,蔡楚生积极参与,并在潮汕籍导演陈天的帮助支持下,创作拍摄了滑稽短片《呆运》。这是一个以赌博为题材的剧本,讲的是一个穷鞋匠省吃俭用买了一张彩票,无处收藏,只得将其粘贴在门板上。彩票开奖揭晓,鞋匠竟中头奖。一路上,鞋匠扛着门板跌跌撞撞,冲倒了小贩,砸坏了货架,撞碎了橱窗……惹了一路祸。结果领到的奖金正好用来偿付闯祸后的赔款,自己不仅分文未得,反而衣衫撕破,门板被踏坏,落得“呆运”一场。


        1927年,蔡楚生前往上海,先后在几家影片公司当过临时演员、剧务、场记、服装、剪辑等等,凡自认为好的,就记下来,以供将来继续揣摩,这些都为他以后导演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1929年,23岁的蔡楚生经潮汕老乡、著名导演郑正秋介绍,进入明星影片公司当副导演,协助郑正秋拍摄《战地小同胞》《桃花湖》等6部影片。1931年,蔡楚生加入联华影片公司二厂,正式担任编导。1932年,蔡楚生独立编导了《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共赴国难》3部影片。1933年2月,蔡楚生参加中国电影文化协会,被推选为执行委员。同年编导《都会的早晨》,标志着他艺术思想的重大转变,这也成了蔡楚生的成名作。他用艺术表现人民大众的疾苦,以巨大的热情讴歌了劳动人民正直、勇敢、勤劳的高尚品质,针砭了资产阶级子弟阴险、毒辣的卑劣行为,在当时社会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渔光曲》获奖轰动国际影坛

        1934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猖狂迫害进步电影的白色笼罩下,蔡楚生以满腔热情,编导拍摄了轰动影坛的《渔光曲》。这是一曲拨动苦难渔民大众的心弦。《渔光曲》是描写当时渔民不幸命运的现实题材,影片从剧情内容、人物塑造、场面调度、画面构图,都体现出作者鲜明的主题立意。编导者以澎湃的大自然朝气来烘托渔民热爱生活,辛勤劳动的美好品质,歌颂善良正直的人民的生活愿望。影片以强烈对比的手法,在银幕上以乌云重压、风雨如晦的黑暗气氛,渲染在军阀盗匪渔霸重重压迫下,渔民的沉重生活和悲惨遭遇。揭露和控诉了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相勾结对人民大众所犯下的滔天罪恶。


        《渔光曲》上演,获得全国广大观众空前的热烈欢迎。当时上海已进入酷暑的季节,影片竟赢得连映了84天之久的空前盛况。1935年2月,《渔光曲》“以其勇敢的精神,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而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享誉国际影坛。


《渔光曲》剧照《渔光曲》剧照


        这个时期,国民党继续对进步电影疯狂围剿,蔡楚生面对白色恐怖,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他努力开拓多样化的电影题材,以成熟的创作技艺,巧妙利用电影特殊手法把当局严加禁止在电影中出现的内容曲折地反映出来。蔡楚生以富有喜剧效果和观众爱好的样式,在银幕上表达在冷酷无情的社会现实中,妇女儿童和下层穷苦人民的不幸命运和他们善良的愿望。如他导演的《新女性》,这部影片内容是透过剧中女主角韦明的悲惨身世,尖锐地揭示了旧中国渴望自立的正直知识妇女被压迫、被污辱的命运,用血和泪控诉旧社会吃人的罪恶。


        继《新女性》以后,蔡楚生又编导了以流浪儿童为题材的《迷途的羔羊》;反映下层贫苦人民生活的《王老五》;寓意于抗日斗争和民族团结的《小五义》、《两毛钱》,以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支援抗战的爱国精神和揭露日寇汉奸罪恶的抗日影片《血溅宝山城》等多部进步电影。


艺术巅峰,《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7年,蔡楚生与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分上下集:《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这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其作品无论思想性和拍摄技术性都达到了艺术巅峰。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片。它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曲折动人地描写了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前后的历史过程,真实地描写了“惨胜”前后国统区和沦陷区人民的悲苦,深刻揭露日寇的残暴和国民党当局的腐朽无能,热情歌颂党领导下解放区的幸福光明。激起千万观众对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未有过的欢呼和赞赏。这部影片蕴含着编导者在八年抗战中流亡生涯和情感体验。


        《一江春水向东流》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蔡楚生善于动用电影艺术的综合手段,从观众的审美要求和欣赏心理出发,采取对比手法,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独特艺术风格。这部史诗式的影片有着辽阔的社会背景,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时间跨度大。但影片脉络清楚,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默契,时空转换不露痕迹。这是蔡楚生娴熟地运用我国传统艺术表现技巧所获得的良好艺术效果。它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上海接连上映了三个多月,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沸腾景象。这部电影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最高卖座率,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里程碑”。


电影创作,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948年冬,上海解放前夕,白色恐怖笼罩着电影界,在党组织安排下,蔡楚生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南国影业有限公司”,组织拍摄“南国”第一部影片《珠江泪》。这是一部在思想艺术上高成就的作品,被誉为“粤语片里面的一个革命性的代表作”,“替未来粤语片之创作铺开了一条道路”。


《珠江泪》剧照《珠江泪》剧照


        蔡楚生坚持电影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了使其编导的电影作品既有真实的生活感,在创作一部反映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影片《迷途的羔羊》时,他不怕脏,不怕臭,穿起破旧的衣服,深入到流浪儿童中间,同他们一起生活,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同他们交上知心朋友,从而掌握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创作素材。为了拍摄《南海潮》,他同样带领创作人员一起深入到渔村体验生活,调查访问,搜集创作素材。《南海潮》成为第三届电影“百花奖”获票最多的影片。


        蔡楚生编导的影片大都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呼唤黎明解放的到来。他导演的影片艺术特色鲜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刻画细腻入微,内涵丰富,从多侧面表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


        “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奋斗终身”,这是蔡楚生的人生追求。正当他以高度的革命热情从事电影工作和繁重的文艺领导工作之际,一场空前的政治浩劫夺去了这位杰出电影艺术大师的生命。1968年7月15日,蔡楚生在北京含冤去世,时年62岁。

对本文章有疑问,或者想提出意见。请联系我们
相关词条
收起